User Tools



Cognitive work analysis / Fidel & Pejtersen(2005)

Citation - Fidel, R., & Pejtersen, A. M. (2005). Cognitive work analysis.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88-93): Informatio Today.

Keyword - Cognitive Work Analysis, information behavior

本文簡要的說明 CWA,與 CWA 面向,以及 CWA的特色。此文可視為 Fidel & Pejtersen, 2004 一文的簡要版。

概述

  • 認知工作分析 (CWA, Cognitive Work Analysis)是由Rasmussen, Pejtersen, Goodstein (1994)所共同發展出來的一種研究概念架構,此一架構主要研究與分析的對象是認知的工作。
    • CWA 的目的是指引工作場地中的技術設計。
    • CWA 獨特之處,在於能分析真實世界的現象,並仍能保留現象內含的複雜性。
    • 應用到資訊行為研究中,此一研究取向能夠用於資訊系統設計工作中的人資互動(human-information interaction)分析。
  • CWA 的理論基礎是系統化思維(general system thinking)、適應控制系統(adaptive control systems)、Gibson的環境心理學(Ecological Psychology);以及各種不同工作領域中支援系統開發的實地研究。
  • 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
    • 在資訊科學的脈絡中,「資訊系統」此一概念可以指稱任何能夠促進並協助人資互動的系統,包括人類智能的或是電腦計算機的。
    • 因此,一整個圖書館可以被視為一個資訊系統,而一個參考服務櫃檯、圖書館網站、線上公用書目目錄(OPAC)系統、編目部門,也能被個別地視為資訊系統。
  • 認知工作分析取向的設計與一般資訊系統設計的不同:
    • 與一般資訊系統的設計方法不同(先進行設計與開發,再進行系統評估),CWA 是先進行實地的系統評估,然後發展系統設計建議。
    • 此一系統評估是根據情境中資訊行為的分析。CWA 已經成功的應用在資訊系統與協同工作的評估與設計。
      • 例如,認知工作分析發展出第一個空想「BookHouse」檢索系統(Pejtersen 1989; Rasmussen et al., 1994; Pejtersen, 1992)。根據對公共圖書館與學校圖書館參考晤談的分析,Pejtersen 發展了一個有圖形介面的空想檢索系統,在此系統中,使用者可以根據各種屬性,如主題、歷史、心情、封面設計等等檢視書本。這個系統能為成人與孩童所使用,也能符合圖書館編目員的需求。此一系統也cater許多策略:使用者可以不需要先設想任何特定的屬性,便可以直接瀏覽,也可以尋找特定書籍,或檢索與她們喜歡的相似的書籍。
      • 最近,認知工作分析被用來分析在一項高中學生網路搜尋研究的資料(Pejtersen & Fidel, 1998; Fidel et al., 1999)。這個研究中,認知工作研究的架構,在涵蓋學生在網路搜尋遇過的難題上提供有力協助,並提供解決這類問題的建議。Pejtersen 與她的同儕最近完成了一個 COLLATE 專案計畫, 研究德國、瑞士、奧地利電影資料館間索引與檢索跨國跨機構協同的問題。

分析的面向

see (Fidel & Pejtersen, 2004)

  • CWA 認為,在與工作相關的活動中進行資訊互動的人,是一「行動者/演員(actor)」,而非一般資訊系統所稱的「使用者(user)」。CWA 專注於工作中的資訊行為,研究人類工作活動情境中的人資互動。
  • CWA 假定為了能夠設計出能與人類和諧工作的系統,必須先了解:
    1. 行動者所作的工作 / the work actors do,
    2. 他們的資訊行為 / their information behaviour,
    3. 工作所處的情境 /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work, and
    4. 其行動的理由 / the reasons for their actions
  • 因此,CWA 同時探究行動者的工作表現,運作的環境,與人進行任務時的知覺、認知、人因工程學的屬性。其架構如下圖所示:

  • 圖中每一個圈圈都表示一種分析的面向。因此每個面向,根據研究的目的與其方法,都包含了許多的屬性、因素、或是變數。
  • 除了分析的面向,CWA也提供了一些分析與塑模(modeling)的樣版。這些樣版適合用以分析複雜與動態的現象。CWA可以分析以下面向:
    1. 工作環境 / The work environment - 探究學校內運作的環境。範例問題:學校在那個行政層級的規章下運作?政府對課程規劃的政策與標準為何?學校新生入學的人口分布?
    2. 工作領域分析 / Work-domain analysis 研究在學校與學校圖書館內完成的工作。範例問題:各個組織設立的目標為何?在執行時有受到何種限制?各個組織會參與何種活動?為完成此種活動,會使用到何種工具或技術?
    3. 任務分析 / Task analysis 檢視特定任務並以相同問題分析這些特定任務。範例問題:教師這堂課的目的為何?教師在備課與授課中面臨到何種限制?教師會諮詢那種資訊資源?
    4. 組織分析 /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檢按管理風格、組織文化、習俗、與角色如何分派。範例問題:教師如何與校長溝通?教師被指派教導此堂課的原因?誰決定要或不要在課程中安排圖書館員介紹的時段?這些程序依循的常規為何?
    5. 決策分析 / Decision analysis 提供一個更具體的個別決策分析。範例問題:哪些圖與某一課程相關?學校圖書館員需要哪些資訊來作出此一決策?可以取得哪些資訊來源?有哪些來源是想要但是無法取得的?
    6. 策略分析 / Strategies analysis 對每一個任務與策略,檢視哪一種策略是可能的。範例問題:一個為了課程教學尋找圖檔的老師,如何找到所需的圖檔?是問同事?還是到圖書館借書?到網路上找?他能找藝術資料庫嗎?
    7. 使用者資源與價值分析 / User’s resources and values analysis 辨識出每個使用者族群的特徵。範例問題:教師在搜尋視覺資訊時的經驗為何?教師所需的藝術必備標準的知識為何?老師最重要的核心價值為何?學校圖書館員應具有藝術課程的重要程度為何?
  • 這些分析的面向在實際研究中,並不要求固定的研究次序。研究者可能在不同面向之間穿梭探討。

CWA 分析的特色

強調制約

  • CWA 提供的面向呈現了資訊搜尋的制約條件:從個人資源、行動者價值、到工作場地的外在環境。每一個面向又制約了另一個面向,形成一種巢狀的結構:外在工作環境因素影響工作場地的運作、運作的模式影響行動者執行的任務、任務內容影響行動者所作的決策、這些決策又影響資訊搜尋行為。同樣的,個人特徵也影響資訊行為,如同社會組織因素對工作場地的影響。
  • CWA 認為,雖然在不考慮這些限制的情況下,研究者仍然可以對所研究的資訊行為進行描述。但是最好還是透過對這些限制因素作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說,工作分析,是一種透過對制約限制的研究來探討資訊行為的分析方法。

情境效度

  • 因為 CWA 探究情境中的資訊行為,個別研究結果,也比普遍性的研究在相同情境的資訊系統設計能提供更好的效度。
  • 也能結合各種不同情境的研究結果,形成其他資訊系統的設計。

整體性

  • CWA 有些特點,特別適合人資互動研究與資訊系統設計:
    1. 整體性研究取向 / holistic approach: 強調整體的觀點,能同時考慮不同面向。
    2. 有助於深入檢驗情境的不同面向。所謂特定情境研究,就是一多元學科的檢驗,以達成了解工作場地中人與資訊的互動。
    • 這兩項特點使 CWA 研究架構成為資訊系統檢驗與設計的有力指引工具。

彈性

  • 雖然 CWA 也是基於一些概念的與認識論的構念,但是CWA架構可以直接作為分析人類資訊互動的結構,無須描述特定的理論或模型。
    • Sanderson (2003)解釋:CWA 具有多元的科學基礎;如同 Rasmussen 稱之為“概念的市集”;因為它們能適切的滿足實際的研究與設計需求。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Work Analysis are various -— a “conceptual marketplace” as Rasmussen described it“ – because they have been appropriated to fulfil a practical need' (Sanderson 2003: 226)
  • 研究者可以針對個別研究情況,廣泛的使用各種理論、模型、或是工具。這種彈性使得研究工作能專注於現象探究上,而非檢驗或是測試理論或模型,或是應用一種特別的研究法。
  • 同時,CWA 內建有能完成嚴謹與系統性研究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