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 Sismondo (2004)

Citation - Sismondo, S.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Oxford, UK: Blackwell.

Keyword - 科學技術社會學(STS), 科學知識社會學(SSK), social informatics

其他版本:

  • Sismondo, S.(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林宗德譯)。台北市:群學。
  • Sismondo, S. (2010). 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2 ed.). Oxford, UK: Blackwell.

Content

  1. 對功能論科學社會學的質問
    Robert K. Merton, Ethos of Science(1942): 規範作為一種(限制行動的)客觀結構;
    Michael Mulkay(1969): 規範的詮釋行動;規範(透過詮釋行動)做為一種修辭資源;
    Thomas Gieryn: 科學與學科劃界;
  2. 階層化與歧視(Stratification & Discrimination)
    探討科學報酬體系所造成的社會區隔,是否合理。出版作為學術生產力的質疑, Matthew effect, 性別歧視
  3. 強綱領與知識社會學
    strong programme, David Bloor
  4. 關於技術的兩個問題
    技術是應用科學嗎? 技術推動著歷史嗎?SCOT, sociotechnology
  5. 實驗室
    Bruno Latour, Harry Collins, Tacit knowledge, 涵化, 實驗者的倒退, 實驗室內的文化與權力對實驗的影響, 研究主題的延伸
  6. 爭議
    black box, 合理的意見分歧, 冷融合爭議, 利益與修辭
  7. 標準化與客觀性
  8. 創造秩序 遵守規則
  9. 女性主義科學與技術研究及其延伸
  10. 修辭與論述
  11. 不自然的科學與技術
    實驗, 實驗系統, 實驗知識的不自然性, 理論知識的不自然性, 島嶼生物地理學, 實驗者與技術工程師的相似性, 科學知識的鐵路比喻
  12. 專家知識與公眾對科學的理解

劃界(boundary work)

Thomas Gieryn,知識論的權威(epistemic authority)

有些人可能會說科學是基於其理性、基於其與自然的關係、或是基於技術或政策的關係而獲得知識論上的權威。但是吉倫則會將這些所謂的關係,視為是劃界的結果;科學之所以是理性的,是因為它獲得足夠的力量去界定理性的界限;科學與自然相關,是因為它具備權威去定義自然為何;當科學家追求知識論權威時,就會說他們的工作與技術即將帶來的實惠,或是與特殊情況下有急迫性的政治行動有關。(p.30)

技術與科學 (P.75-8)

Sismondo (2004)反對傳統區分「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技術」,以及科學創造技術的看法。Sismondo 舉出如後見之明計畫(Project Hindsight)研究美國國防部在研究投資到最終武器系統發展產出的關係,結果顯示,只有很小比例歸功於基礎科學的研究投資。而技術史研究顯示,重大技術發展其實並非由科學推動的(Vincenti, 1990; Kline, 1992)。即,「科學歸功於於蒸汽機的程度,大於蒸汽機歸功於科學的程度」。

Sismondo 整理兩種不同的理解「科學技術關係」典範。一、技術實作的知識,有其自主性與傳統,並不能視為是純粹科學的衍生物。二、認為技術與科學並無區分,代表如 Thomas Hughes,認為技術發明家不在意學科界限的問題,在意的是如何解決他們認為的問題。「對實用主義者而言,科學知識就是有關如何讓自然物去做事的知識。」這種實用主義立場,促使「科技(technoscience)」此一術語的誕生。技術依賴科學知識驅使自然物,科學也依賴技術性的「知識手段」了解自然物,兩者互相依賴。

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 技術決定論:
    • Friedrich Engels(恩格斯):「大工廠裡的自動化機器,比從來任何一個雇用工人的小資本家都來得更暴虐。」(p.79)
    • 「技術決定論認為物質力量,尤其是可資利用之技術所具備的性質,決定了社會事件。」(p.79) 「技術決定論有多種不同說法(見 Bimber 1994),但其中心觀點不外是:技術變遷迫使社會去適應,因此將人類歷史的軌跡限制在狹窄的範圍內。」(p.80)
  • 技術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 Trevor Pinch & Wiebe Bijker的安全自行車(safety bicycle)研究。

Black box

「科學與技術研究」(S&TS)借用了工程師的用語黑箱(Black box)。黑箱是描述一個具備可預測的輸入-輸出的裝置,使用它並不需要知道其內部的運作。科學與技術製造黑箱,意即製造被視為當然的事實和人造物;尤其是,就其用途而言,它們如何變成完善的事實和成功的人造物是不重要的事。(p.97)


為了驅散[技術具有優勢的必然性]色彩,S&ST採取了對稱性的取境來研究爭議。調查者探討的不是已被黑箱化的事實和人造物,相反地,他們特別關注事實和人造物形成過程中的爭議階段。這甚至包括去研究真正開放性的爭議,意即尚未結束的爭議。(p.98)

實驗

  • 不自然性: unnaturalness
    • 科學知識的主要來源採取「實驗」方法,而不是自然的田野方法。(P.152)
    • 科學家為了逃避混亂的自然,建立了實驗系統。在受控制的、純淨的現象下作研究,可以更容易建立理論模型。實驗者所研究的不是自然的現實,而是被實驗者自己建立起來的,人為的現實。(P.155)
  • 實驗「行為」的自主性
    Ian Hacking: 「理論自有其生命」(Experiments have lives of their own).
    實驗行為不隸屬於科學知識或理論,「如何作的訣竅(know-how)才是重點,而知識(knowledge that)大體上只是為了特定的受眾和目的,而將實驗室的成果重新組織過的結果。在實驗室裡,為了瞭解特定的事件或現象,需要的是比理論更平凡的詮釋;相較之下,理論的重要性較低。」(p.264)
    Knowledge is created in the laboratory, but “know-how” is primary. “Knowledge that” is largely a reframing of laboratory successes for particular audiences and purposes. In the laboratory theories take a back seat to more mundane interpretations, attempts to understand particular events or phenomena.(2010:158)
  • 實驗系統(experimental system): 將類似的實驗歸類在一塊的一種方式(Rheinberger 1997)。實驗團隊發展種種工具和技術的組合,以便進行大量的不同研究。
    實驗果蠅工業(P.154)。
    • 實驗的去地方化(delocalization)或普遍化(generalization)。要重複實驗操作,形成實驗系統,需要克服個別實驗操作因受限於特定時空的在地性。
  • 實驗與技術的相似性
    • 都建立人造系統(artificial system)
      > 實驗者在實驗室裡造出系統,並探究這些系統能做什麼事。即便這些系統可能對了解自然的秩序極有助益,但在本質上,它們是人造的系統。同樣地,工程師也製作人造系統,但目的通常不是為了探究自然世界,而是用來進行一些具體工作。(p.271)
      Experimenters make systems in the laboratory, and investigate what those systems can do. Those systems may be very informative about the order of nature, but at root they are artificial systems. Engineers, too, create artificial systems, not usually with the goal of finding out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but with the goal of doing some concrete work.(2010:165)

鐵路闢喻: 科學知識普遍化的有效性

抽象的科學知識,在抽象領域中有普遍性,但也只限於相同的抽象領域中。

大多數的科學知識,既是普遍的,同時又是非普遍的。如果從它們的人為和抽象特性並非固著於某特定地點的這個角度而言,它們是普遍的。理論知識是針對理想化的世界;實驗室知識被創造,是為了將它去脈絡化,使其能夠相當容易地在各地之間移動。然而,若是從科學知識的直接範圍僅限於孕育它的人為和抽象領域(雖然始終有擴充的可能)這個觀點看來,它們就不是普遍的。(p.275)
Most scientific knowledge both is and is not universal. It is universal in the sense that in its artificiality and abstraction it is not firmly rooted to particular locations. Theoretical knowledge is about idealized worlds; laboratory knowledge is created so that it can be decontextualized, moved from place to place with relative ease. Yet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not universal because its immediate scope is limited to the artificial and abstract domains from which it comes – though there is always a possibility of its extension.(2010:166-7)

Bruno Latour的鐵道譬喻:

當人們說知識是「普遍為真」的時候,我們必須了解,它就像鐵路,雖然遍存於世界各地,但涵蓋的範圍始終有限。但是如果說,火車頭能在狹窄而昂貴的鐵軌外運行,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魔術師試圖利用「普遍定律」來眩惑我們,他們主張,在鐵路網之外這些定律仍然有效。(p.275)
When people say that knowledge is “universally true,” we must understand that it is like railroads, which are found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but only to a limited extent. To shift to claiming that locomotives can move beyond their narrow and expensive rails is another matter. Yet magicians try to dazzle us with “universal laws” which they claim to be valid even in the gaps between the networks. (Latour 1988:2261))(2010:167)

Note

.

,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

1)
Latour, Bruno (1988) The Pasteurization of France. Tr. A. Sheridon and J. Law.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