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紮根理論研究法 / 徐宗國 (1996)

Citation - 徐宗國(1996)。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在胡幼慧編著,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47-73)。台北:巨流。

Keyword - grounded theory, qualitative research

淵源

  • 對社會學研究批評的回應
    • H. Blumer: 美國社會學界,不是缺乏經驗資料的鉅型理論,就是只有變數分析的經驗性研究。理論與資料中間有鴻溝。
    • 紮根理論的目的,是以經驗資料建立社會學理論,提供一套有系統的策略與方法。
  • 淵源
    • Strauss & Corbin (1990) 提出的:
    • 徐宗國認為還有:
      • 科學研究精神 - 科學邏輯的嚴謹性: 追求一有系統的探究過程
      • 工作社會學(sociology of work)觀點

科學的邏輯

  • 科學原則: 歸納與演繹並用的推理過程、比較的原則、假設驗證與理論建立。
  • 理論觸覺保持研究的彈性: 樣本數目多少、如何進行理論抽樣、何時結束抽樣(資料收集)。
  • 驗證: 一面蒐集資料,一面檢驗的連續過程,而且在程序裡已蘊含著檢驗手續。
  • 比較:
    • 不斷進行比較
    • 想像的比較: 「從蒐集到第一份資料開始,研究者就進行比較以刺激思考,能全面而扼要第抓住所研究現象的主要特質,是謂想像的比較。」
    • 概念的比較: 「這種比較是就概念上可以比較的對象與以比較。」
    • 經過比較不同現象的異同。若發現普遍相同的特質,可歸納並提升為抽象層次概念,縮減必要收集的資料。若發現不同,可發現造成差異的社會結構或社會情境因素。

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對紮根理論的影響:

  • 實用主義對問題解決的方法是分解與綜合,此即紮根法開放式登錄(開放編碼, open coding)的程序。
  • 研究問題來源是日常生活,成果也回歸日常生活。
  • 視理論為一種暫時性的建構。等到資料更多或實務者使用理論後的回饋,再修正理論。
  • 視理論為一種功用性工具,幫助洞察社會現象,解決困境。
  • 紮根法的學習也是透過實用性的活動,學習登錄(編碼, coding)等技巧與原則。

象徵互動論

影響紮根理論的象徵互動論觀點:

  • 行動者有自我,自我指認外界事物、賦予意義、再基於此一意義有所行動。
  • 行動者與他人互動過程中,不斷賦予外界事物意義,作為下一步行動的基礎。
  • 意義來自於個人存在的社會環境。
  • 社會現象是不斷萌生的(evolving)、複雜的、多面向的。不完全受環境影響。

紮根法的對應:

  • 紮根理論是暫時性的: 建構理論的研究工作本身是一個過程。因為社會現象不斷萌生,理論是暫時的,被不斷修正。
  • 紮根理論不在瞭解單一因果關係: 社會現象是複雜多面的,紮根理論應描述概念與概念間的關係;在資料縮減之餘,仍應有像系的描述性資料。
  • 研究者應進入社會情境中研究: 行動與互動的意義源於社會情境,因此應該深入情境,由當事人眼光瞭解社會現象。
  • 應掌握基本社會過程: 捕捉現象詮釋過程中的主要成分,藉此研究者可由少數特例瞭解一般的原則。

工作社會學

工作社會學觀察工作者與工作之間的互動。Strauss 其芝加哥學派的背景,將建立紮根理論的研究過程與教學視為一種工作。

將研究融入日常生活中。將日常生活經驗與知識,透過科學原則控制,轉化為科學知識。

紮根理論強調研究是由個人所有:理論訓練、實際經驗、個人背景,以產生理論觸覺(theoretical sensitivity),藉此注意瞭解社會現象,再經過檢驗程序,成為紮根理論之一部份。

原則

  • 三原則:
    1. 科學邏輯
    2. 登錄典範(coding paradigm)
    3. 互動地思考(think interactionally)
  • 科學邏輯
    • 歸納:歸納收集的資料,將資料縮減為抽象概念,稱為範疇(category)。建立範疇間的關係,以形成假設。
    • 演繹:形成假設。成為新的資料收集線索方向:理論性抽樣。
    • 假設驗證:透過理論抽樣,找到一再重複的現象,可宣稱概念與概念間關係的資料收集達到理論飽和。收編數量較少的異例,成為理論建構中的修飾作用(qualification)添加變異性。
  • 登錄典範。是紮根法用以刺激思考的策略。包括:
    • 事件之所以產生的情況 (conditions)
    • 事件的結果 (consequences)
    • 事件的處理機制 (coping mechanisms)
    • 事件的過程 (processes)
  • 互動地思考。除比較同層次的單位以外,紮根法也要求對整體與時間性相關單位的比較。
    • 單位間思考:思考單位與其較廣單位的關係。
    • 時間性思考:思考單位在時間性上的變異關係。

分析資料的技術

  • 開放編碼(開放登錄, open coding)
    • 登錄,是指把資料轉移成概念的過程。
    • 「研究者在研究初期所收集到的資料轉化為文字以後,再還沒有收集到第二個或更多例子之前,登錄的目的就是藉著對文字資料逐字、逐句的分解,以便指認出研究者感興趣而在所觀察的研究情境內是重要、突出、屢次出現的社會現象。」
    • Strauss 認為編碼工作的益處:
      1. 在花費資源收集資料之前,學習先思考,對有興趣的現象作比較,以突顯其特徵,因而可能預想到各種或要去抽樣瞭解的狀況。
      2. 用以收集的資料,而非既有文獻,可以幫助甩脫既有文獻的盲點,注意現象本身。
  • 命名
    • 命名的來源:由受訪者或觀察者口中、由研究者自己命名。
    • 範疇的工具性
      • 經命名的現象,可以被研究者處理,可以代表一社會現象。
      • 範疇是一概念工具,方便研究者處理複雜資料時,區分某一方面的社會現象。
      • 但其工具性也只有暫時性。
    • 範疇有其面向(dimensions)與屬性特徵(properties)。
      • 使概念內容豐富,多樣化。
      • 重要的概念,會與許多社會現象有關聯,包含其他範疇。
      • 抽象程度最高,涵蓋性最大的概念名詞,為「核心範疇(core category)」,為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此一核心範疇就成為未來研究報告的主題,凝聚其他範疇關係,駕馭整個複雜社會現象,一語道破被研究者所經驗的社會世界,充分的呈現他們的觀點。」
  • 撰寫備忘錄
    • 編碼是分解,備忘錄是綜合。
  • 排列備忘錄

Note

Meta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