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Mead, George H.

George Herbert Mead / 米德 (1863 – 1931)

美國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家。受實用主義 (pragmatism)影響。被認為是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的奠基者之一。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創始人之一。

身前不寫作出版,其著作都是身後才由學生與同事根據講課筆記、手稿編輯出版。

  • 人的心靈(mind)與自我(self),是不斷累積社會經驗,經過形成與發展的過程而來。
  • 社會經驗,是個人在社會環境中,透過人與人的互動所得到的。
  • 符號互動論,是研究人的主觀意識、社會互動、社會環境、與個人行為之間的關係,理解符號互動結構中的意義。

經驗、意義(meaning)與社會互動

  • 「經驗」是人能夠體會到的意義。
  • 個人所持有的觀點(perspective)與系統(system),會決定每一次直接體驗所能體會的經驗內容。
  • 「經驗世界」是人能夠體會到的意義總和。
社會經驗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所建構的意義網絡。1)
任何經驗都是由特定的符號與語言系統所總結的不同「意義」。2)

* 人與人的互動關係,所建構的意義網絡,就是一個人的社會經驗。

自我

主張:

  • 自我有兩面:自我意識中的主格我(I),社會中的賓格我(me)。
  • 人的「自我」只有在與「他人」的溝通與互動中,才能在行為中真正地存在和呈現。3)

結合William James的自我分類中的「意識自我」與「社會自我」與Charles Cooley的「鏡中自我」。

Generalized others

概化他人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concepts Mead propos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social) self in human beings. “The generalized other”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general norm within a social group or setting.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generalized other” the individual understands what kind of behaviour is expected, appropriate and so on, in different social settings. The family, the baseball team, school, and society are examples of social settings through which the child develops gradual understanding of norms for behaviour. Mead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I” and the “me.” The “me” is the accumul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ized other” i.e. norms, unconscious opinions, patterns of social response etc. The “I” is the more personal opinions, the reflecter or observer, the social struggler – it is what creates the individual's individuality. It is important when reading Mead to remember that he sees the human mind as something that can arise solely through social experience. The thinking process, for instance, is for Mead nothing but internalized communication. (George Herbert Mead)

事物與對象

區分事物(things)與對象(objects)4):

  • 事物: 存在在個人之外,是個人透過感官接受而掌握的東西
  • 對象: 「事物」通過個人行動而轉變成為對象。

例如:拿來吃的雞蛋是食物,而拿來砸人的是武器。通過人的行動,使相同的「事物」轉變成為不同的「對象」。

與實用主義的關係

References

  • 高宣揚(1998)。 象徵互動論的新發展。載於《當代社會理論》(第1冊,頁 443-534)。 台北: 五南。

Meta

1) , 3)
高宣揚,1998:457
2)
高宣揚,1998:459
4)
高宣揚, 1998:471
5)
高宣揚,1998:4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