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Introdcution of "Television studies after tv" / Turner & Tay (2009)

Citation - Turner, G., & Tay, J. (2009). Introdcution. In G. Turner & J. Tay (Eds.), Television studies after tv: understanding television in the post-broadcast era (pp. 1-6): Routledge.

Keyword -

Content

電視,作為一種家庭現代化的象徵,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現代消費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最主要的大眾傳播方式。到了70年代之後,電視進一步逃離了「家內」的禁錮,出現在各式各樣的空間中:街道、商場、大眾運輸工具、工作領域;電視影像與螢幕,成為當代都會生活的重要元件。稍後,小型化的電視螢幕更進一步滲透到可攜式的DVD播放器、車上電視、手機等等,充斥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P.1)

受惠於 Spigel & Olsson 編的選集 “Television After TV”(2004)。編者區分television vs TV的概念,為了強調出電視媒體如何改造自身。 家中的電視觀眾,從客廳,分散到餐廚房、臥室、書房,走上街頭,進入電腦與手機中。為了回應這樣的轉變有了新的市場:新的播放平台、新的內容製作、閱聽、互動技術。(P.2)

在新的資訊技術、行動與網際網路媒體挑戰之下,「為什麼現在還有電視?(Green 2008)」,問這個問題有正當性,因為電視已經不再有以往的地位:最主要的大眾傳播媒體。
> How is this still television? What makes these questions especially legitimate is that in some situations now television has begun to lose a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its earlier character: once the prime medium of mass communication, it can now also be discussed (as it is by Hartley & by Marshall in this volume) as a highly personal medium of individualized, privatized consumption. (P.2)

各國有不同的狀況。美國免費無線電視收視的觀眾正穩定的減少,但印度卻有數倍的成長;用手機看電視在澳洲很少,在日本卻成為主要的電視收視平台。(P.2-3)

本書的目的,在於後廣播時代,電視的形式、內容與功能,探索其新的理解。(P.5)

電視研究工作,比二十年前複雜。不只是因為基礎技術對理解的影響與效果問題,同時也是消費與使用模式的激增,挑戰我們找出共通模式的能力。(P.5)

Note

.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