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明茲伯格給主管的睡前故事

Citation - Mintzberg, H. (2019). Bedtime stories for managers

Content

P16

重要的事物無法被衡量

我們唯一要理解的事實,是世界上許多重要的事物都無法衡量。

P35

管理者就像交響樂團的領班

雷納德·塞爾斯(Leonard Sayles),他研究美國的中階管理職務:

管理者就像交響樂團的領班,努力確保演奏是悦耳動聽的。但是樂團成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舞臺工作人員要搬樂譜架、演奏廳內太冷或太熱都會影響觀眾的感覺與樂器表現,一邊要應付演奏會的贊助者亂改曲目。

P49

有靈魂的

「『有靈魂』是什麼意思?」麗莎問我。

「你自己看就知道了,每個角落都有。」我向一位服務生請教健行步道的事情,他不太清楚,就去把旅館經理請來,而經理跟我詳細解釋了一遍。

之後我還跟接待處的小姐提到:「床上的抱枕直的很漂亮。」

「是啊。」她回答我:「老闆對每個細節都很講究,那些寢具都是她自己挑的。」

「你在這裡工作多久了?」我問。

「四年。」她自豪的回答我,然後一口氣說出資深員工的年資:經理十四年、副理十二年,業務主管稍微少一點。

P53

管理是處理鳥事

管理就是鳥事一件接著一件。

P57

我們真的活在劇變的時代嗎

我們真的活在巨變的時代嗎?請看看四周,再告訴我哪些事情有重大的改變。食品?家具?朋友?興趣?你是打領帶還是穿高跟鞋?還有其他答案嗎?那汽車引擎呢?搞不好它的基礎技術是沿用福特T型車的。你早上穿衣服的時候,是否問過自己:「既然我們活在巨變的時代,為什麼還在扣扣子?」扣子早就在13世紀前就出現在德國了。

P67

策略學習比規劃重要

管理這個流程(策略)並不單單只是規劃或制定,而是要及早識別出剛萌芽的策略,並在適當時機介入。

⋯⋯「學習」的比重遠遠超過「規劃」。

P190

管理是手藝,理解比知識重要

組織的「疾病」與治療他們的處方,都沒什麼具體的依據,所以實行管理就像在施展手藝,是以經驗為主、以見解為憑的藝術。發自內心的理解,遠比腦中的知識更重要。

P193

沒有能管理所有事物的最佳方法

沒有什麼最佳方法能夠管理所有的事物。

可是有人相信管理可以掌握所有事物的說法,使得政府部門、醫院與非政府組織受到嚴重的傷害;就連企業自己也受害,他們有許多看似流行的管理實務,反而阻擾創新、破壞文化、疏遠員工。

P194

新公共管理的本質

新公共管理的本質是尋求(一)公共服務各自獨立,這樣(二)每個公共服務都能有一位經理管理營運,他(三)負責績效的量化評估,同時還必須(四)將服務對象當成顧客。

P217

社會不平衡

我認為不平衡是許多重大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包括全球暖化與所得不均。在我的著作《重新平衡社會》提到,問題的引爆點要追溯到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際。

當時的西方權威宣稱資本主義戰勝了共產主義,但他們錯了,其實是「平衡」戰勝了「不平衡」。一個健全的社會,就是在「公部門政府的集權」、「民間企業的商業利益」與 「公民社會關心的事務」之間取得平衡。東歐的共產政權嚴重偏向公共部門,而西方民主國家在三者之間就比較平衡。但因為大家誤以為資本主義在一九八九年獲勝,使得許多民主國家從那時起失去平衡,向民間企業靠攏,而業界難辭其咎。

P224

如果你能編出笑話,就能成就偉大事業

「我希望我的死法跟我爺爺一樣,在睡夢中安詳過世,而不是像其他人在車內尖叫死去。」我們的想像會是這個人年邁的時候躺在床上,閉著眼睛安然離世,但他其實是開車睡著出車禍意外死亡。這真的只是一個小小翻轉,也是許多笑話的基礎。

笑話當然不能改變世界。但假如你有辦法編出笑話,你就有能力發揮小小的顛覆,這表示你有辦法改變世界。

讓我們來看看以下這則小小的顛覆吧。一九二八年,醫師亞歷山大。弗萊明 (Alexander Fleming)正在倫敦的實驗室研究抗菌劑。有一天,他發現黴菌殺死了培養皿上的細菌。「這有意思!」他說道。標準的做法是將樣本丟棄,然後重新開始實驗,而弗萊明確實也這麼做。但他跟同事聊過之後,又把樣本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然後自問:「這些黴菌可以用來殺死人體內的有害細菌嗎?」這就是那重大時刻,一次小小的顛覆。本來被當成垃圾的東西,突然就變成了絕佳的好機會。

P227

服務顧客是一種商業哲學

服務顧客既不是技術也不是流程,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商業哲學。假如你善待顧客是因為想多賺錢,就不叫服務顧客。問題在於你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假如你先想到錢,你就不會想到人。而當你想到人,收費就會合理,取得客戶滿意,然後精益求精。

P243

她進入決賽後斷絕對外接觸

希爾薇(Sylvie Bernier)跟我說了一個驚人的故事,但跟奧運奬牌無關,而是他自己在20歲時的經驗。她殺進決賽之後,就把所有人、事、物隔絕在外,包括教練、父母、記者、報紙、收音機、電視,任何能告知她成績的消息來源。

最後一次跳水結束後,希爾薇根本不知道自己會拿金牌還是鎩羽而歸;或許這就是她贏得金牌的原因。每項奧運賽事都只有一面金牌,但她盡力而為、跟自己競爭,就這樣辦到了。

.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