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 / 涂豐恩 (2009)

Citation - 涂豐恩(2009)。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History of the Book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Review Article]。新史學, 20(1),頁 181-215。

Keyword - reading, history of reading, history of publishing

Content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eds.,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學者重視明清時期書籍史,至少有兩個動機。其一,從前的中國書籍史研究,多從技術史角度切入。誠如大木康指出,研究者看重的是技術的發明,或版本的珍稀,因此把重點放在活字版印刷術的突破之上,宋代的重要性自然也超過明清兩代。但這種書籍史,不外乎是科技進展的歷史,架空了書籍印刷的社會背景,也看不見書籍出版對於社會的影響。但我們若從使用而非發明的角度觀察,就會發現明清兩代書籍流通遠遠超越了前代。尤其對照學者稱之「貧困化」出版時代的元朝,明中晚期以後出版事業的發達更顯得突出。也因此,即便缺乏技術上的發明,書籍在明清社會文化史中的重要性依然吸引了學者的目光。
另一個研究明清書籍史的動機,則是為了修正傳統歐美書籍史的論述。在歐洲書籍史學者筆下,傳統中國所慣用的雕版印刷,猶如中國歷史停滯不前的象徵。西方學者向來認為,活字印刷是歐洲進入現代世界的重要動力,中國卻因為各種的限制無法廣泛運用這種技術,也因此在現代化過程中落後於歐洲。但研究中國史的學者卻認為,類似論調與歷史事實並不相符。唯有深入研究明清書籍史,才能反駁這一類歐洲中心論的歷史敘事。

西方書籍研究

  • 1958年,法國年鑑學派的奠基者費夫賀(Lucien Febvre)與其學生馬爾坦(Henri-Jean Martin)《印刷書的誕生》(L’aparition du Livre; 英文版:The Coming of the Book),
    • > 費夫賀和馬爾坦想回答的問題,並不侷限於書籍印刷史本身,而是:印刷術的發明對整個歐洲歷史究竟造成什麼影響?比如,「它如何保存了十一到十五世紀間,前人所累積的道德、宗教、文藝遺產?」「有時歸屬於文藝復興,有時歸類於人文主義的各種新概念,在倡導的過程中,書籍扮演的推手角色,究竟有多成功?」
  • 紐西蘭史家麥肯錫(Donald Francis McKenzie)「文本社會學」(sociology of text)
  • 1979,艾森斯坦(Elizabeth Eisenstein)《印刷作為變革的原動力》(The Printing Press as an Agent of Change)
  • 年鑑學派史家夏提埃(Roger Chartier),「閱讀史」研究
    • 閱讀行為也會隨著時代的差異而出現轉變
    • > 比如中世紀,讀者多半將書中內容朗誦出來,但在近代歐洲,默讀(silent reading)卻逐漸取代這種習慣。這樣的轉變,與歐洲社會對於私人空間的追求,恰好是平行出現的。
    • > 夏提埃不只要知道讀者在讀些什麼,還要問:他們究竟是怎麼讀的?
  • 1982 美國史家丹頓(Robert Darnton),從流通的角度研究書籍史,並提出了所謂「傳播的迴圈」(the communications circuit)
    • 《啟蒙運動的生意》(The Business of Enlightenment)
      > 透過瑞士一家出版商所留下來的大量檔案文件和五萬封書信,重建了《百科全書》在十八世紀的身世,包括出版過程與盜版問題,出版商對利潤的考量,並由此衍生而出與作者的往復討論。當然,還有該書的傳播情形,以及它對於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對丹頓而言,書籍史研究,同時也是知識的社會史。而百科全書在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中,正好佔據了極為關鍵的位置,它的編寫、流通以及版本的改動,其實都照映出一整個時代與思想的互動。(p.188)

darnton-the-communications-circuit

中國書籍史研究

  • 印刷史,張秀民和錢存訓。任職國家或大學圖書館
  • 傳統文獻學,藏書與版本學: 潘美月。
  • 歐美研究的影響:
    > 近二十年,許多中國史研究者逐漸從歐美研究中得到啟發。他們認知到書籍史的研究其實包括了寫作文化史、出版文化史、閱讀史幾種不同的方向。而書籍史本身也開始呈現多學科的整合與對話,除一般歷史學家外,還有文學研究者、藝術史家的助陣。其中有關明清書籍史的研究,成果最為豐碩。
  • 主要研究問題
    • 到底是哪些人在讀書?
    • 明清的書價狀況如何?一般人買得起嗎?

明清書價問題

  • 貴,庶民買不起:
    • 日本文學史家 磯部彰: 明代書價甚貴
      > 像《西遊記》一類的白話小說,主要讀者仍來自士大夫階層。至於庶民,只能透過間接的方式接觸到《西遊記》的故事。 (磯部彰,《西遊記受容史の研究》(東京:多賀出版社,1995),頁25-27。)
    • 圖書館學家 沈津: 明代書價是高昂的,尤其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區。(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1 (臺北,1996.6),頁101-118)
  • 不昂貴:
    • 井上進
    • 大木康
    • 周紹明
    • 周啟榮
    • 雕版印刷比起活字更經濟
      > 雕版印刷才是最具有經濟效益的出版技術。雕版印刷不僅不是中國社會技術落後的象徵,相反地,它反映出明清出版商其實十分務實而靈活。對出版商而言,雕版印刷過程簡單,雕工成本低,加上此時的紙價並不昂貴,因而可以大量而快速地印刷書籍,明清時代的書籍出版也因此達到空前鼎盛。
    • 手抄本的普遍與重要性
  • 識字率問題
  • 出版活動
    • 明代江南出版中心: 杭州、蘇州和南京。建陽: 低廉出版品。徽州:高品質。
    • 北京。
    • 邊陲地區。福建,四堡。四川。
  • 文人與書人的個人史研究。

閱讀

  • 何谷理(Robert Hegel): 章回小說的閱讀
    • 何谷理,〈章回小書發展中涉及到的經濟技術因素〉,《漢學研究》,6:1 (臺北,1988.3),頁191-197。
      > 「江南經濟繁榮了,書商中心就搬到那兒去。在書籍商業發達的過程中,印刷的字體、印版的方式、書籍的裝訂方法都標準化了。……江南文人增多的時候,書坊增多了;書籍在物質上好看了,在圖繪上美術化了,在小說藝術上複雜了。……章回小說發達的來歷有經濟因素,這個結論是免不了的。」
    • Robert E. Hegel, 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the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 柯麗德(Katherine Carlitz)研究晚明《列女傳》
    > 她發現書中插畫越來越精緻。男性出版家們原希望藉此吸引女性讀者,並擴大《列女傳》中的道德宣傳,但柯麗德指出,華美、講究的刻工,最後弔詭地淪為商業競逐的手法,或是文人間的賞玩。58
  • 馬孟晶: 《西廂記》中插圖與晚明的「視覺性」(visuality)

書寫與出版

  • 感情書寫
  • 女性書寫
  • 高彥頤(Dorothy Ko)的《閨塾師》(Teachers of Inner Chambers)與曼素恩(Susan Mann)的《綴珍錄》(Precious Records): 分別研究十七和十八世紀的中國女性,運用大量詩詞材料,重建女性間的友誼和交往。
    • 文人在晚明興盛的出版業中尋找生路
      > 在市場機制下,文名與聲譽已經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p.201)
    • 科舉參考書。「附文」(paratext)或「套式」(protocol),像是書中註釋,或是書籍文字編排。
      > 應科舉而生的教科書,最後竟反過頭來影響科舉。經由科舉參考書,晚明文人直接挑戰考官的權威。下層文人成群結黨,形成一個新的論述場域,讓官方不得不重視他們的意見,甚至必須附和他們所提出的標準。周啟榮發現,文人結社的成員在科考中錄取率特別高,或許就是考官屈服於出版市場壓力的證明。(p.202)
    • > 晚明的士人並不容易得到正統的儒家書籍。一般讀書人,當然不難從市場上獲得科考參考書籍,老百姓也可以至市場買到各樣日用書籍,但是自命正統的士人,卻往往不屑於這類商業出版產物。
    • > 固然有公家藏書可供一般人借閱,但這些書籍多半是通俗讀物,加上缺乏良善制度,偷書、毀書的現象層出不窮。至於私人藏書家花了相當力氣,四處收集各種珍籍,卻多半不願意出借外人。
    • > 讀書人也只能透過家族、友誼等網絡,想辦法取得書籍。這種情況一直到十八世紀後才出現改變。..
    • > 書籍流通增加,官方力量的介入是重要因素。《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在國家權力的徵集下,許多民間的圖書流入中央政府手中,並由官府將之刊行出版。
  • 「技藝的文本化」
    • 「官箴書」: 行政官員的指南書 魏丕信(Pierre- Etienne Will)
    • 梁其姿研究明清時代的醫學入門書
    • 商用書 陳學文,《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臺北:洪葉文化,1997)
    • 法律書 邱澎生,〈有資用世或福祚子孫——晚明有關法律知識的兩種價值觀〉,《清華學報》,33:1 (新竹,2003.6),頁1-43
    • 日用類書: 酒井忠夫、吳蕙芳、王正華
    • 宗教書、善書

Note

其他書籍史研究參考論文

  • 秦曼儀,〈兩位書籍史家的方法論反省與實踐——馬爾坦和夏提埃對於書籍、閱讀和書寫文化史的研究〉,《臺大歷史學報》,41 (臺北,2008.6),頁257-314
  • 陳俊啟,〈另一種敘事,另一種現實的呈現—— 新文化史中的「書的歷史」〉,《中外文學》,34:4 (臺北,2005.9),頁143-170。

.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