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青少年新電視使用與其家庭人際關係之研究 / 孫曼蘋 (1997)

Citation - 孫曼蘋 (1997)。 青少年新電視使用與其家庭人際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54),頁 211-235。

Keyword -

Abstract

  • 背景/動機:
    • 電視深入家庭作息,主宰了家庭休閒活動,也是家庭互動的催化劑
    • 環境變遷(新科技、頻道增加),人們的媒介使用行為也自然在改變中
    • 媒介使用行為從青少年時期開始逐漸形成,青少年向來是研究媒介對受眾影響的一個重要指標(Johnsson-Smaragdi,1983)。
    • 國內對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行為,尤其是新媒介使用行為的研究付之闕如。
  • 問題
    • 青少年家中接裝有線電視的,其家庭有何特色?例如其家庭的社經地位、父母親的職業、教育程度等,和沒有接裝有線電視的家庭是否有所不同?
    • 在接裝有線電視的家庭和沒有接裝有線電視的家庭,青少年和其家人間的溝通互動有何不同?
    • 在接裝有線電視的家庭裡,青少年是否會因看電視的時間、收看節目內容,而與父母和兄弟姊妹間起衝突?
  • 方法:
    • 併用量化和質化兩種方法
    • 先以問卷調查描繪出當前青少年電視使用的概況,
    • 焦點團體和深度訪談細探青少年如何使用電視,以及電視如何涉入其家庭生活等問題。
  • 資料:
    • 問卷: 台北、桃園高中生400
    • 五個焦點團體對談,每次約四到六個人,一次進行約三到四小時
    • 七個學生及其家長分別進行家庭訪問。家庭訪問時間,包括同學和家長共二到四小時,其中有兩個訪問還有受訪同學的兄弟姊妹加入。研究人員也記下訪問現場的觀察所得及心得感想,當天摘要敘述其觀感、將訪問家庭的電視機所在周圍環境(均是客廳)畫出一個簡圖。
  • 發現:
    • 有線電視觀賞提供了家人共聚一堂的情境。全家看電視(錄影帶時期),取代出去戶外娛樂。
    • 親子間對看電視的相互協定。家長對小孩休閒生活的管制。

Content

有線電視與錄影機在台灣的關係

美國是先有有線電視,才有錄影機市場。錄影機市場大於有線電視,但兩者同時成長。有學者認為這兩個市場是互相提攜的。但台灣是先有錄影帶市場,才有有線電視,並且有線電視迅速取代錄影帶出租市場。

從錄影機和有線電視此消彼長的發展形勢來看,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在台灣市場上,錄影機和有線電視是對手而非朋友。後起之秀的有線電視早已凌駕錄影機,成為台灣家庭的座上貴賓,目前其在一般家庭中地位之穩,至少在短期內,還沒有其他新興媒介可以取代。由於在現代台灣家庭裡,錄影機使用式微,對受眾生活影響已相當定型(Sun,1995a),因此,本研究中所稱的新電視,主要是指有線電視。

電視與家庭人際關係

  • 負面論:
    • > 心理學家Maccoby(1951)最早發難直言指陳:家裡有了電視機以後,表面上,電視機聚攏家人,讓大夥兒在一起的時間增加了,其實大家一起看電視時,彼此間的互動是很少的,此時,「家人彼此間的社交是『平行』而非互動的,顯然的,當電視機打開時,它控制了整個家庭生活。」(pp.428-429)
    • > 心理學家Bronfenbrenner (1975)為文分析七十年代美國家庭的特色,就是親子關係疏離、沒有持續性的互動,他認為電視是始作俑者之一。
    • > 全國心理衛生學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於八十年代初期,整體回顧美國三十多年來的電視發展,也是給予類似的負面評價(Pearl et al., 1982)。
  • 正面論:
    • > Riley, Cantwell, & Ruttiger (1949)等人比Maccoby更早關注此一問題。根據他們觀察為文指出,電視提供了家人共聚一堂的機會,能減少親子間的代溝,所以電視有助家人團聚。
    • > Friedson(1953)在其研究中也認為,在所有媒介中,孩子們之所以比較喜歡電視,是因為看電視能使家人彼此間的接觸更多。在早期的電視研究中,這是討論孩子與電視社會性使用的少數幾篇論文之一。
    • > 六十、七十年代期間,另有一批研究人員進一步強調,電視能促進家人互動,大家一起聊天、跟著戲劇情節一起笑、一起悲傷難過,進而增進向心力(Faber et al.,1972; Katz & Foulker, 1962; Katz & Gurevitch, 1976)。
    • > 瑞典學者Johnsson-Smaragdi( 1983)從其長期性的資料收集中證實,電視尤其能促進較年幼的孩子和其家人間的互動、凝聚,在較年長的青少年群中,常參與父母活動的,其實也是看電視較多的。另有ㄧ些研究甚至完全肯定電視對促進孩子和家人溝通的正面影響(Fine,1952;Foley, 1968; Lyle, 1972)。
    • > Brody等人(Brody et al., 1980; Brody & Stoneman, 1983)在其研究中指出,當家人一起看電視的時候,雖然談話減少、彼此的注意力也降低,但親子間、夫妻間的愛撫卻增加了,因此他們建議在各有其家庭以外的認同和活動的現代家庭裡,共看電視可能是唯一和家人共處一堂的行為或情境。
    • > Lull(1980)在其首次發表關於電視的社會性使用的研究中即強調,看電視有助於家人互動,他提出電視媒介是家庭的延伸、是家庭文化的一部份的觀念。
    • > Kubey和其研究小組則首度檢驗一起看電視的時間長短和其家人關係好壞的關聯性。在一項以學童及青少年為對象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青少年和家人共看電視時間較長的,也是和家人關係較好的(Kubey & Csikszentmihalyi, 1990; Kubey & Larson, 1990; Larson & Kubey, 1983; Larson et al., 1989)。
    • > Shanahan & Morgan (1992)比較台灣和美國青少年的電視使用行為。美國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比台灣多(美國每週二十小時對台灣的十三小時)。台灣孩子比較喜歡和家人一起看電視。台灣青少年越常和父母共看電視,和父母關係就越親密。美國小孩比較少覺得他和父母很親密,因為比較少美國小孩與父母共看電視。

美國青少年有一半有自已的電視,台灣青少年主要與家人共用電視

受測者擁有個人專屬的媒介,如電視機、錄影機、有線電視的比例,和歐、美青少年相比相當低,例如美國青少年有一半以上擁有自己的電視機(Greenberg & Lin, 1989),本研究只有12%的青少年有自己的電視機。這可能和我們的生活空間有限有關。

Note

.

file link - Google Schloar,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