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Sense-Making [意義建構]

(almost translate from Tidline, T.J.(2005).Dervin's Sense-Making)

Brenda Dervin 的「意義建構(Sense-Making)」是一解釋溝通、資訊與意義之間關係的概念性工具。Sense-Making 認為資訊研究應由來源強調轉向使用者強調的方向,這種轉向,視「資訊尋求與使用」為一種「溝通實踐模式」。

意義建構方法論( http://communication.sbs.ohio-state.edu/sense-making/ )被應用在傳播、圖書資訊等研究領域。此方法論用在各種資訊場域的研究,以及與建構主義、批判研究、文化研究、女性主義、後現代論、共產主義(Communitarian)等觀點並用。

意義建構方法論使用 時序(time-line)與中立提問訪談技巧(neutral questioning interview techniques)。前者詢問受訪者描述其資訊尋求順序,並根據「情境-鴻溝-使用(SGU, Situation-Gaps-Uses)」基模,分析其尋求結果。後者,應用在參考晤談模式的中立提問訪談技巧,引導使用者以自己的語言陳述其資訊需求。

意義建構論在1976年由Dervin發展,十年後成為圖書資訊研究典範轉移–由系統為中心轉移到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典範–的核心。在20世紀最後幾年,意義建構搭配了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技術,發展成為一套成熟的方法論。近來「資訊行為」研究興起,此方法論導向對資訊需求、尋求、與使用的脈絡與程序的理解。與初期圍繞著人類資訊需求的「情境、鴻溝、使用」不同,後期的方法論發展強調「動詞(Verbing)」(Dervin, 1993),而讓LIS學者能超越簡單的分類分析,而達到對資訊活動的整體理解。

以下提出一個概念:bricolage。這個由法文來的概念,原義是DIY,後來引申為透過手邊可以取得的資源做出想要的工作。我想,大概就像是「馬蓋先」那種運用工具的急智實用論? 意義建構認為可以將不同的方法論與理論組合,以對現象做出更好的研究。

意義建構有效的幫助轉移典範的研究者的研究焦點,由「歸類」轉向「程序」,使研究更能反映複雜的資訊行為。而資訊行為的概念,也由資訊需求、尋求、與使用,轉向對人類資訊程序統一性的探究工作。對資訊程序的興趣,相同的還有「情境中的資訊尋求研究(Kuhlthau, 1999; Talja, Keso, Pietilannen, 1999)」,與「日常生活資訊尋求(Savolainen, 1995)」。

意義建構強調個人理解,而非協同理解。因此,意義建構看起來不適合解釋群體與組織性的資訊交換與傳播程序。然而,認為意義建構並不只限於個人「認知」,意義建構研究也考慮了時間、空間、權力、文化、個人與協同意義建構的動態影響。

意義建構方法論以往只從事個體研究,在進行群體研究上有操作的困難。但意義建構方法可以與其他質性或詮釋研究結合。意義建構方法論也與一些其他的理論本質上相近,而能結合產生最大的優勢。

意義建構方法論提供對資訊行為解碼的結構。其原則,特別強調動詞,以涵蓋在資訊尋求與使用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多種變項(時間、空間、關聯affiliation、相似affinity)。其典型的方法運用結構式訪談法(即使「中性」問項也強調討論結構),以縮短詮釋的可能性。然而,意義建構方法也能適用於不同的認識論,如,使用述說分析能強化意義建構的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