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除了一般的索引編製程序外,由於索引編製也屬於主題分析工作的一種。因此,許多主題分析相關研究與文獻,也是研究概念探究過程中,所需要瞭解的。

主題分析定義

(主題分析,透過索引詞彙表示文獻主題及其內容,以利於資料的檢索與取用)。傳統的人工編目、分類、索引工作,與電腦自動化的索引技術,都是在處理主題分析的工作。

(Mai, 2000)主題分析在LIS(圖書資訊學)文獻中,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用法,(1)用來分析文件的主旨內容,與(2)建構索引語言與系統。在某些研究中,主題分析可能是指索引編製歷程中的最後階段(Chan, Richmond, and Svenonius 1985),有些是指最初的階段(Langridge 1989)。Hjorland(1997)指出有許多相關研究使用一些類似但不同的詞彙,如 content analysis, conceptual analysis, information analysis, aboutness analysis, text analysis, 等等。

因此,理解主題分析的意義,似乎必須了解主題分析工作的階段劃分的不同觀點。

主題分析工作的程序

而在主題分析理論的研究中,將主題分析工作分為不同的階段。在此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如二階段(Frohmann 1980; Petersen 1994)、三階段(Farrow 1991; Miksa 1983; Taylor 1994)、四階段(Langridge 1989; Chu and O'Brien 1993)等等不同的主張。同樣主張三階段的學者,其三個階段的定義也不盡然相同。

(三階段的代表) Chan(1981) 說明三種主題編目的基本階段:(1)檢視作品與主題內容的決定;(2)作品主要論題的辨識與其不同觀點,如作者觀點、時代、地點等;(3)將辨明的主題對應到特定的控制詞彙或是分類系統。 Langridge 在他的《主題分析》(Subjcet analysis, 1989)中,說明當索引編製涉及概述(summarizing)文獻的主要主題時,主題編目與索引編製可以視為有相同的作用。Langridge 區分主題分析中具有兩種工作:(1)主題識別;(2)轉換識別主題為分類記號或是主題標題。

(二階段的代表) Shaw與Fouchereaux (1993)認為編製索引有兩個基本程序:(1)決定應以什麼「有關的(about)」文字或資訊來回答索引問題;(2)將此決定轉譯成為索引系統的詞彙,以控制詞彙或是以自然語言。 Taylor (1999) 於《資訊組織》書中,說明主題分析由兩種工作所組成:(1)概念分析,決定文獻知識內容的程序;(2)將概念分析結果轉換為概念架構,如主題詞彙或分類系統。 Sauperl (2002)綜合主題分析與編目相關教科書中的論點,將主題分析區分為:(a)主題評估(subject assessment)與(b)主題標題或分類的指派(assignment)。

Mai(2000)指出,大多數的索引研究,都針對主題分析階段的後半部,即如何運用索引詞彙表達文獻主題,而對於前半部-文獻主題的決定卻少有研究。因此Mai也參考了主題分析實務工作中所使用權威性的工作指引與作業標準,即DDC的分類編目指引,與ISO 1984 文獻編目分類工作標準,發現這些實務的工作規範在這個部分仍然只有模糊的說明工作的可以如何進行,而並沒有精準工作標準。

因此Mai 針對這方面研究的缺乏提出了兩種可能的原因:(1)以往的研究沒有想到這方面的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更精確的描述索引編製者在編製索引時的資訊工作;(2)索引編製工作原本就不可能被精確的描述。Mai進一步區分了這兩種分別代表的不同的研究問題問法,前者的研究重點在於如何編製索引,後者的則說明精確的索引編製工作的不可能性。Mai本身採取了第二種的思考進路,因此認為研究應該轉移到另一個思考的重點,即索引編製的本質為何?即發現出索引工作為何困難的地方。

而與前述不同,Mai (2005)由另一個角度來批判以往的分析程序。Mai 區分兩種索引法:文件中心法(document- centered)與領域中心法(domain-centered)。傳統的索引法都是以文件中心或是文件導向(document-oriented),即經由索引者,分析文件中主題(subject matter)作為索引詞(index term)。並認為文件中心索引的問題在於無法表現有關的情境因素。因此傳統的兩階段索引程序並不足夠處理這些複雜的情境。 Mai認為文件導向的索引法的重點在於:(1)文件實體與其可徵信的描述,與(2)索引者應忠於本文與作者之主張。 但是文件導向的方法,並未考慮到不同使用者與不同的用途,因此Mai認為應該考慮由使用者與使用情境的角度來思考,並以Hjorland與Albrechtsen於1995年提出的領域分析(domain analysis)為基礎,建立新的領域中心的索引法(Hjorland & Albrechtsen, 1995)。領域中心的索引法,需要分析文本,讀者,與索引者自己本身。即,索引除了考慮文本本身,還要考慮使用者的資訊需求,與索引者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階段劃分對書後索引研究的啟發

(書後索引的階段劃分),見前述書後索引階段

(階段劃分的批判)

(對此研究的啟發 / 此研究的觀點)

主題分析工作所參考資源

此外,在DDC主題分類工作指引中建議的14種資訊中,前十種資訊來源是在文獻內容之中,而最後四種是來自文獻之外。而這四種文獻之外的參考資訊,即使用了主題分類的社會性資源與技巧,以協助主題的發現與形成:抄錄編目(cataloging copy), 相關評論(reviews), 參考工具資料(reference works), 主題專家(subject experts)。 ISO 並沒有列出這些資源,但是有強調需要參考使用者潛在的需求問題。ISO 的使用者需求一方面建議索引者必須參考文件使用社群,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可能會與另一個社群的索引產生不一致,與產生交換上的困難。

note

這讓我想到,是否可以透過對於其他標準與工作指引中的社會性資源與技巧,作為檢視現實索引編製工作中的社會互動現象的一種比較標準?對於在收集資料與研究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是否可以作為一種研究的技巧?即,第一階段的前導研究,在於確認是否各種書後索引編製均普遍存在社會性資源的運用現象與技巧。而第二階段透過相關研究文獻與標準,建立基本的資料收集的原則性架構與起始問題。第三階段,則描繪現有索引編製的社會性資源與技巧的現況,確立研究命題的正規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