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定義

文獻中的定義

書後索引,或稱書籍索引,在英文文獻中也是以back-of-the-book index,與book index 這兩種詞彙來指同樣的索引類別。書後索引目前並沒有嚴格的操作定義,但是一般普遍認為書後索引是指在針對特定書籍內容所作的,附在書籍最後部分的主題索引項目。相關文獻中也有同樣的定義: 「所謂書籍索引就是以書籍為對象,將其中包括的人、地、事、物等名,一一摘錄下來,縷析條分,各條註明各名之出處位置,序列成表,以供檢索之工具書。西洋圖書,約自十九世紀以來,各書之末大都附編索引,運用十分方便(鄭恆雄, 1980)。」

「書後索引:索引通常附於一書之末,便利查尋該書之資料 (CNS-13223 Z7245 (1993))。」 Diodato (1994)就一般的定義,認為書後索引為常在專書的最後幾頁能發現的索引,然而並非所有的書後都有索引出現。其研究的參與者認為書後索引是:「通常出現在非小說最後幾頁的主題索引。」

書後索引結構

書後索引內容,可以根據其主題詞彙的屬性,進一步分為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書名索引、專有詞彙索引等等。這些不同屬性的詞彙也可能混在同一個索引內一同編製。而索引詞彙條目的內容,最簡單的詞彙-頁碼結構,到附有不同語文對照,見與互見,縮排來象徵不同層次內容等等,亦有提供其他相關資訊,如書後的書名索引也同時註明作者等。

書後索引結構的規劃一般都由索引編製者決定。

書後索引編製者

由於在本研究中,專業與否並非書後索引編製者認定的依據,而是以是否有參與書後索引編製工作,並對其詞彙條目與結構有實務上進行工作的工作者。又,書後索引有時參與者眾多,其中有特別負責工作與決定中最具份量比例者,稱為索引編製擔當者。

書後索引的特徵

書後索引與一般索引不同之處,在於其索引的資料大小並不明確。一個書後索引的詞彙,不論是專屬的人名、專有名詞、或是一般性的概念詞彙,在索引上所指定的頁碼都只是對實際文字內容的一種相對性的指引,甚至也有書後索引並不真的使用頁碼者,因為書後索引分析的並非逐頁的內容,或是逐行、逐字的分析一個概念或是人名書目等等資訊概念單位。分析單位的大小與精細度取決於索引編製者認為有意義的資訊大小來決定。

書後索引相關研究

Milstead (1994)於JASIST的文章中,提出對索引需要有更進一步研究的需要性。她注意到「也許研究最重要的需求是那些還沒有被直接指出的……我們不知道當索引者決定某一資訊是關於什麼的時候,涉及的心智程序。」並歸納了相關研究的可能方向。有: 認知面向:包含編撰索引時的認知過程,與進行檢索時的認知過程。 控制詞彙:索引典的詞彙關係,索引典大小,控制詞彙與自然語言的平衡 機器輔助編製索引與檢索,包括以下研究:相關詞彙系統,索引資訊工具,結合人為索引與自然語言檢索,自動分類系統 編排與索引結構 索引工作評估:包含檢索評估,使用性測試,與評估索引工作的價值。

使用性研究

檢索與書後索引直接相關的研究,發現大多是關於書後索引的使用性與現況上的實證研究。如 Diodato (1994)研究分析使用者(圖書館員)與專業索引者,對三項書後索引的性質的偏好: 標目子項(sub heading)的排列方式:是逐行排列(line-by- line);或是在主標目後,不斷行接連著排列(run-on)? 標目的字母排序方式:是按照字母(letter by letter);或是字(word by word)的次序? 重複的主題標目的處理:直接重複(duplicate);或是用「見(see)」來指引? Jorgensen與Liddy (1996) 的研究是希望回歸到基本的問題,即「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功能,與使用者實際上如何使用書後索引」。此研究主要檢驗三個方面:(1)單一索引表與區分的專有名詞與標題(name/title)的索引表,(2)是否有「見/參見(see/see also)」的索引表,(3)索引表中概念詞彙的多寡。並以專業索引所編製的基本索引作為對照索引,另外三組經過研究者所更動的作為實驗索引,觀察比較受試的使用行為,並進行分析。

書後索引編製者研究

索引應該由書的作者編製,或由專業索引者來編製,至今並無最終的定論。因為書的作者最熟習書中內容,一般認為,由作者編製的索引詞彙可以正確的掌握內容中的意義。而專業編製者能顧及讀者的需求和索引法的原則,編製出適合使用的書後索引(鄭恆雄, 1980)。 針對這個問題,Diodato與Gandt (1991),針對書後索引外在可見的形式特徵,研究了由作者或非作者編製之書後索引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專業索引者,所編製的索引頁數,修飾詞與修飾標目較多。但在其他項目,如標目,交互參見,標目註解等都沒有顯著差異。 另外,人工索引的不一致性也是在主題索引編製工作上為人所熟知的問題。(相關文獻)

書後索引編製程序

相對於主題分析程序,專門於書後索引編製程序的論著較少。大多是為了實務工作目的,所建立的指導原則。 如,鄭恆雄(1980)認為,編製書籍索引包含四個程序,即;一、標題的運用。二、款目的製定。三、編序。四、排印與校對。此外,編輯索引之前,應先決定索引的份量多少。在此主要認為是出版編排的問題,以免索引太詳盡而無法容納排印。這是於1980年即完成的索引編製法教科書,然而至今二十幾年來並沒有出現新的編製程序教材。 侯漢清,黃恩祝(n.d)認為,編制索引事先要進行總體設計,決定索引類型、收錄範圍、標目結構以及專指度、標引深度等性能指標。並有以下程序:一、選取標目;二、編制參照;三、製作款目;四、排列款目;五、編輯加工。 在Norman Knight(1969) 編輯的《Training in indexing》,這本為訓練書籍索引編製者所編撰的教材中,多半以實務工作的角度來說明索引編製工作中須注意的事項與索引的元素。其中收錄了Langridge (1969)的《Subject heading》一文,提到了書籍索引的編製過程,亦是從自己編製書後索引的經驗中,來談書後索引的做法與注意事項。

小結

(總結,並引導至下節「主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