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個人對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自我效能與個人擁有的技能無關,而與所擁有的能力程度的自我判斷有關。作為一種對自己所擁有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決定個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思維方式、以及情緒反應。

高度自我效能的人,能夠增加個人與整體的成就與利益;將困難的任務挑戰當作磨練,而非應該避免的威脅,並且確保自己能掌握它。面臨失敗,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努力不夠,或是缺乏應該可以習得的知識或技能,反而促使他們更加努力。抱持高度自我效能觀點能促進個人成就,減低壓力並且避免沮喪的情緒。

相反地,低度自我效能的人面對困難的任務會懷疑自己能力,先考慮自身的缺點與將面臨到的阻礙,詳列出各種可能導致負面結果,而非思考克服或成功的方法。面對失敗,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以克服所有導致失敗的負面因素,進而傾向放棄並減少努力。低度自我效能的人更容易感到壓力、無力感與沮喪。

自我效能不同於行動結果的預期。自我效能是個人對自己能力水準的評估,而行動結果預期是對此一行為所帶來可能結果的判斷。例如,相信自己能夠跳過兩公尺的高度是一種自我效能判斷,而預期到此一行為將帶來的表揚、獎品、自我滿足等是行動結果預期。

起源與理論

自我效能是由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所提出,並成為其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中的核心概念。

應用

教育

運動心理學

公共醫療

圖書資訊學

利用 A. Bandura 的 SCT 作為解釋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的普遍理論或後設理論,以自我效能作為資訊搜尋的行為動機。以下例證主要來自於 Miwa (2005)1)

Note

自我系統: (1)自我調節;(2)自我參照

所想要解決的問題:

定義

對心理機制與行為的功能與效果

References

.

1)
Miwa, M. (2005). Bandura's Social Cognition.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54-57). Medford, N.J. : Information Today.
2)
Wilson, T., & Walsh, C. (1995). Information behaviour: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London, UK: British Libra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3)
Ren, W. H. (1999). Self-efficacy and the search f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 study of small-business executives. 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quarterly, 38(3), 283-291.
4)
Savolainen, R. (2002). Network competence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Internet: From definitions towards a social cognitive model.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8(2), 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