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Differences

This shows you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versions of the page.


symbolic_interactionism [2016/10/23 04:12] (current) – created - external edit 127.0.0.1
Line 1: Line 1: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fs 150%>**符號互動論 / 象徵互動論**</fs>
  
 +* 代表性學校: 芝加哥大學社會系, 1920-
 +* 主要學者: [[:people:Robert Park]], [[:people:William Isaac Thomas]], [[:people:George Herbert Mead]], [[:people:Herbert Blumer]]
 +* 相關: 實用主義哲學 [[:Pragmatism]], 人類學, 參與觀察法
 +
 +===基本概念
 +in [[:study:Craib, I. (1986). 當代社會理論]], p.111-127
 +
 +* 意義(meaning)形成於互動過程中。
 +* 意義符號(significant symbol)
 +** 意義符號或語言:人類有別於動物之處
 +** 意義符號勢能互相認同的,是共同擁有意義(meaning)的。
 +** 有意義的符號使人類有能力在想像中事先排演,... 人得以考慮與選擇...。此即Blumer 的詮釋過程。
 +* 互動
 +** 互動過程是人們試圖達成實際結果,而互相交往的過程。
 +** 自我互動與內在對話:
 +* 自我
 +** 兩種自我(Me, I):自我,與他人眼中之我
 +* 社會化
 +** 社會意識的形成: 扮演被概化的他人(role of generalized other)
 +
 +
 +=== 三項基本前提
 +
 +**the three basic premises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
 +* **Human beings act toward things on the basic of the meanings that the things have for them.** \\ 人類基於事物對自已的意義,而對事物採取行動。\\ > 人類對待事物的行為係以此等事物對他們的意義為基礎。((Craib, I. (1986). 當代社會理論, p.111-127)) \\ > 人類行為總是以事物對其行為所具有的意義為基礎,將其行為朝向該事物。((高宣揚, 1998:475))
 +* **The meaning of things arises out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ne has with one's follow.** \\ 事物的意義是在社會互動中浮現的。\\ > 意義是人類社會中互動的產物。((Craib, I. (1986). 當代社會理論, p.111-127)) \\ > 事物的意義產生於行動者同其伙伴所進行的社會互動。((高宣揚, 1998:476))
 +* **The meanings of things are handled in and modified through an interpretative process used by the person in dealing with the things he encounters.** \\ 事物的意義,是由人在處理它時所詮釋與掌握的。 \\ > 透過每個用來處理各自遇到的符號的詮釋過程,這些意義得到修正與運用。((Craib, I. (1986). 當代社會理論, p.111-127)) \\ > 事物的意義是行動者在對待他所面對的事物時,通過一種詮釋過程而被把握和被修正的。((高宣揚, 1998:477))
 +
 +===發展過程
 +影響:
 +* 認識論:個人經驗主義:杜威、華特森、詹姆士的自我論、庫里的自我論。
 +* 社會學:韋伯的社會學:詮釋性理解、齊默爾的社會學:對個人行為與關係的重視。
 +
 +奠基:
 +* [[:people:George Herbert Mead|米德(George H. Mead)]]
 +* [[:people:Herbert Blumer|布魯默(Herbert Blumer)]]
 +* [[:peole:Robert Park]]
 +* [[:people:William Isaac Thomas]]
 +===與結構功能論的比較
 +in [[:study:Craib, I. (1986). 當代社會理論]], p.111-127
 +
 +* 由unit act 概念,
 +** 結構功能論: 角色結構與社會體系的關係,與角色行為與社會行為的關係
 +** 象徵互動論: 固守性動者作選擇的研究取向
 +
 +
 +===批評
 +in [[:study:Craib, I. (1986). 當代社會理論]], p.111-127
 +* 理論曖昧不明
 +** Craib 對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辯護:「這是此一取徑對社會學之特出貢獻的一個必然特徵。如果,它的目標是在揭示人類行動『因時而異』的邏輯,如果社會互動確是不廷流動的過程,則理論的出發點就必須是柔順多變的,和令人知覺敏銳的,否則我們將會失去研究對象的根本特徵。(p.120)」
 +* 缺乏結構
 +* 互動論低估了意義形成過程的複雜性
 +* 只建立了目的論上的解釋:缺乏發展進一步普遍概化理論的能力。
 +
 +==References
 +
 +* [[:study:Craib, I. (1986). 當代社會理論]], p.111-127
 +* 高宣揚(1998)。 象徵互動論的新發展。載於 當代社會理論。(第1冊,頁 443-534)。 台北: 五南。
 +
 +
 +----
 +* 鍾蔚起(1989)。簡介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教育文粹,18,頁 18。
 +* 林美玲(1993)。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現代教育,8(2),頁 20-45。
 +
 +
 +==Meta
 +{{backlinks>.}}
 +{{tag>sociology sociological_the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