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 Mason(1986)

資訊[科技]時代的四項道德議題

Citation - Mason, R. O. (1986). Four ethical issue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MIS Quarterly, 10(1), 5-12.

Keyword - information ethics, information economics, property rights economics

當今,西方社會中許多人從事的工作內容,不外乎收集、處理、傳佈資訊。 無數的電腦、光纖網絡、無線通訊將人們連結在一起,一起處理大量的資訊。 現在,我們的社會真的稱得上是資訊社會了(由資訊主導的社會),我們處於一個資訊時代。

在我們眼前的問題是,是否這種社會,會是我們想要的社會?這是我們這一個肩負創造新社會責任的資訊系統管理(MIS)社群,特別應該先關注的問題。

在資訊時代,我們面臨許多獨特的挑戰。這些挑戰源於資訊的本質。 「資訊」,通常來自於他人心智輸入的結果,是心智延伸與能力增長以完成目標的手段。( Information is the means through which the mind expands and increases its capacity to achieve its goals, often as the result of an input from another mind.) 接著,資訊形成知識資本,人們因而用此打造自己的生活與人性尊嚴的安全。

然而,知識資本的建構是脆弱的。其知識資本會因此受損,例如:當人們減損其個人知識而沒有得到任何回報、無法取用對他們有價值的資訊、私藏的資訊被發現、發現生活所依賴的資訊是錯誤的,等等。 資訊時代人們彼此之間的社會契約,必須處理這些對人性尊嚴的威脅。 倫理議題牽涉廣泛,但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項目:隱私 Privacy, 精確 Accuracy, 產權 Property, 取用 Accessibility

  • 隱私 Privacy:
    在哪些狀況,與何等的安全保障下,哪些關於個人自己或相關的資訊是必須揭露的?哪些事情是個人可以保留而不被強制揭露的?
  • 正確 Accuracy:
    誰應該對於資訊的真實度、傳真度、正確度負責?誰應該為資訊錯誤負責?而受害的群眾如何恢復?
  • 產權 Property:
    誰擁有資訊?公正公平的交換價格是什麼?誰擁有能傳播資訊的通路,特別是無線頻譜?這些稀少的資源應該如何被分配?
  • 取用 Accessibility:
    在哪些狀況,與何等的安全保障下,個人或組織有權獲得哪些資訊?

隱私

  • 隱私問題: 哪些資訊應該被揭露給他人?在哪些狀況下?些資訊應該被嚴格地留給個人自己?
  • 兩種威脅個人隱私的作用力:
    1. 資訊技術的進步,強化了監視、溝通、運算、儲存、檢索的能力。
    2. 資訊對於決策行動的價值增加。
  • Florida的例子:
    • Florida議會 認為 州建設規範 過於嚴格,以至於納稅人負擔過多的稅金在於未被充分利用的建築。
    • 因此通過了若干研究的進行。
    • 其中一個在 Tallahassee社區學院進行的研究,在所有校內廁所設置了至少每週運作一天的監看系統。
    • 每隔15秒,監視器會觀察馬桶、鏡子、洗手台與其他設備的使用狀況,並紀錄在表單上。資料之後進入資料庫,以便後續研究。
    • 當然,學生、教師與職員都抱怨連連,認為這入侵了個人隱私並違反人權。
    • 而,州政府回覆,這項研究將提供政策研擬重要資訊,也就是說這項資訊的價值比相關人員的尊嚴更大。
    • ACLU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介入,並在其堅持之下研究被停止,但是州政府已經獲得所需的資訊。
  • 多數的隱私侵犯並不這麼的戲劇性或易見的。
  • 為什麼我們要整合個人資訊的資料?因為將分散的資料整合,使得我們可以發展出新的資訊性關係。
    • 這些新關係,未被群體許可就被建立了。你,或我,都免費地貢獻了自己的資訊到各個分散的資料庫中,但是並未允許這些資料能夠被進一步的被整合,特別是整合後能發現關於我們的其他資訊。
    • Chigago 市政府電腦中心的例子
  • 電腦將資料檔案整合集中至中央資料庫系統,會放大倫理上的影響。一方面,新的資訊[科技]能夠被用在犯罪行為、服務需求的發現上;另一方面,新的資訊科技也為少數能取用與控制的人,提供了強大的政治知識。這是侵犯隱私與其他濫用行為的誘因。

正確 Accuracy

  • 錯誤資訊毀了人們的生活,特別是當掌握錯誤資訊的群體有了權力。
    • 例: Louis Marches 銀行房貸
    • 例: Peter Brown 氣象預報

產權 Property

  • 智財權是社會中最複雜的問題之一。
    • 智慧財產權涵蓋了實際的經濟學與倫理考量;涉及資訊本身的特性,以及被用來傳播的手段。
    • 資訊的特性:
      • 任何個別資訊項目,在第一次被產出的時候都是極其昂貴的。然,只要一開始被產出,便很容易被重製與分享。
      • 這些重製與分享都不會破壞元件的存在。
      • 這使得資訊難以被保障,不像是有形資產。資訊是可傳遞的,且難以被保留在某個人自身的。
      • 如果他人使用了你的資訊,難以確保適當的報償。
  • 目前不完美的智財權保護機制:版權、專利、加密、保密宣誓,以及老式作風的:信賴、忠誠。
  • 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對智財權的影響:
    • 200年前工業革命,蒸氣動力取代人力勞動。Adam Smith 描繪的分工技能優勢被無限的動力與機械所取代。
      • Joseph Marie Jacquard 的織布機(loom): 創造出一種新的資本形式,使得以取代工匠的勞力與技能 (原文:創造一種新的資本形式,使得勞力與技能脫離肉身,而轉附在機器上);Jacquard 發明了能與織布工人的技能勞力同等的機械(原文:織布的技能從工匠轉移到機械上)。這使得 法國 Lyon 重新取得織造的世界領導地位,而織布工匠卻因此失業。
      • 道德哲學的變革: Adam Smith 的道德感情論 與 國富論、美國建國與自由平等宣言、法國大革命平等與博愛、JS Mill 與 J Bentham 邊沁 的為最多人謀求最大福祉的道德觀、 Kent 引導向道德烏托邦的範疇律令。
      • 所有觀念,都要求公正的分配社會資源。
    • 資訊科技時代的道德問題,更加地威脅人性尊嚴。特別是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從工匠與專家「提煉出」知識,並「置入」電腦軟體中,成為經濟意義上的資本(資產)。
      • 知識資產化:將知識從個體「切斷」,並將之「灌入」機器,成為一種可被控制的軟硬體資產形式。(書寫、出版,也是這樣的過程)
      • 這種知識產權的轉移過程,有經過授權委任嗎?應該如何報償這些知識貢獻者?

Jacquard

Jacquard loom

取用 Access

  • 獲得資訊是通過「資訊素養(識字)」。識讀力
  • 每一種資訊處理技術的新發明,都需要新的識讀能力。
  • 資訊時代必須要有三種(資訊的)識讀能力: 掌握與處理資訊(讀、寫、推論、計算)、使用取用工具的技術能力、能取用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