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no way to compare when less than two revisions
Differences

This shows you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versions of the page.


study:guillen._2020_.2030 [2022/04/24 14:02] (current) – created - external edit 127.0.0.1
Line 1: Line 1:
 +== 華頓商學院趨勢剖析:2030世界變局 / Mauro F. Guillen (2020)
 +
 +* **Author** - [[:people:Mauro F. Guillen]]
 +* **ISBN** - 
 +* **Translated Title:** - 2030: How Today’s Biggest Trends Will Collide and Reshape the Future of Everything
 +* **Keyword** -
 +
 +
 +== Quotes
 +
 +
 +
 +=== 移民的創業家精神
 +
 +> LinkedIn 共同創辦人里德。霍夫曼 (ReidHoffman ) 在二0一三年一篇《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的讀者投書中如此寫道:「你離開一 切熟悉的事物,開始進行全新的事。為了要成功,你必須培養盟友。你必須習得技巧,偶爾也必須即興演出,那是非常大膽的事業。」(P50)
 +
 +
 +
 +
 +=== 俾斯麥的人生三階段
 +
 +> 普魯士政治家奧圖。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 實施第一民族的老年社會保險計畫時,試圖提出讓勞工階級期待的計畫來 「馴服」他們。他想出十九世紀晚期最偉大的發明,堪與電話、內燃機引擎、人造纖維並列,為現代社會帶來革命。加上十九世紀的另一項創新 —— 普遍就學,這個退休計畫將人類的生活明顯區分為三個階段:學習、工作、休息。這變得不再是個人的選擇:政府會根據年紀告訴你該怎麼做,社會規範強化刻板的生活模式。(P82)
 +
 +
 +
 +=== 卓越的平凡面
 +
 +> 傑出表現通常並非來自瞬間大躍進或天縱英才,而是來自一連串微小的進步。社會學家丹尼爾·錢布利斯 (Daniel Chambliss) 針對競技游泳選手展開跨人種的大型量化分析後,提出上述詞彙,並做出結論:「頂尖表現其實是多項微小技巧或活動的綜合結果,透過逐項學習或試誤而得。」
 +
 +> 獲得三次奧運金牌的選手瑪麗。米格爾 (Mary Meagher) 表示:「大家不知道成功有多麼平凡。」成功是同時做好一長串的小事,累積而成的優越結果。錢布利斯表示:「這些活動中沒有哪一項特別優異或超乎常人所能,祕訣就是持之以恆地做對每件事。」換句話說,卓越的本質極其平凡。步驟如下。
 +
 +> 你選手的進步來自於學習做出「確實的滾轉」,接著要 「流暢地踢離牆面,雙臂緊貼過頭」,將 「雙手擺在水中適當位置,避免任何空氣竄入手中」,並利用健身房啞鈴「適度提升力量」、「吃對的食物」、「穿最適合競速的泳衣」等。
 +
 +> 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管理顧問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曾撰文提及,要成為成功的執行長 「並不需要特殊天賦、特質或訓練,有效管理需要的是做幾件相當簡單的事。」(P170)
 +
 +
 +
 +=== 畢爾包的翻轉
 +
 +> 「古根漢畢爾包博物館造價高達一億三千兩百萬歐元 (約一億五千萬美元)。當地人罵聲四起,認為還有更多亟需處理的市政需求與項目,無法理解政府何必為一座博物館下重本。阿羅索回憶當年道:「可行性調查估算一年至少要有四十萬訪客,才能打平投資開銷。開幕後一年內,博物館共接待一百三十六萬訪客。」目前館內每年平均接待約一百萬名訪客。博物館直接與間接帶動的經濟活動,共創造四千個工作機會,約等同當年造船業全盛時期,城內最重要的造船大廠提供的工作數量。為了城市轉型打造的基礎建設---- 動用巴斯克自治區、西班牙及歐盟的各方經費,都集中在嶄新閃亮的市中心區。然而,「這些數字並未納入許多要素,如興建博物館為城市帶來的正面公共形象,以及吸引其他投資案等效應。」博物館一舉成功,同時「為畢爾包重建自信」。(P181)
 +
 +
 +
 +=== 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與城市
 +
 +> 國際城市吸引所謂的「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這個詞彙是多倫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ronto) 教授暨暢銷書作者佛羅里達發明的,用來形容知識專業者現象,如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及設計師等職業。城市競相吸引並留住這些人才,創意階級則接著吸引各行各業前來,形成良性循環,最重要的是許多城市因此成為創意之都。
 +
 +> 目前創意階級約占美國勞動人口的三分之一,估計到二〇三〇年將提高到五〇%。創意工作者「廣泛運用各領域的知識來解決特定問題」,佛羅里達總結認為,一個城市要發展出活躍的創意階層需要所謂 「三T」:人才 (Talent)、包容力(Tolerance)及科技(Technology)。(P185)
 +
 +
 +=== 創意「包容力」的操作定義
 +
 +> 三者中,「包容力」引來不少注意。佛羅里達主張,在他所說的 「同志指數」(Gay Index)與「波西米亞指數」( Bohemian Index) 上取得高分的城市,表現都較好。他定義包容力是多元族群的大熔爐,包含LGBTQ族群、藝術家、音樂家等。更廣義來說,整體創意階層特有的生活方式都能促進開放心態。佛羅里達寫道:「對多元價值的包容與開放,是整體文化邁向後物質主義時的核心要素。」這些能力「帶來額外的經濟優勢,能與科技和人才結合。」三T相互合作,吸引推動知識經濟的人群前來。佛羅里達的其中一個論點與都市更新有關,提出 「街道文化」(street-level culture)一詞代指 「沿街林立的咖啡店、街頭音樂家、小藝廊和小酒館,你在這裡難以分清誰是參與者、誰是旁觀者,或是何為創意產出結果、何為創意生產者。」 (P186)
 +
 +
 +
 +=== Airbnb 旅行的價值主張
 +
 +> Airbnb 的價值主張在於,將親密感當作體驗的一部分。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切斯基(Brian Chesky)曾說過:「我認為成就Airbnb 的關鍵,在於我們不只是商品,而是一個社群。」二十三歲的紐約自由工作者瑞佛•塔德利 (River Tatry) 表示:「我旅行不是為了放鬆,而是為了創造全新又有趣的體驗。對我來說,把自己融入一個地方、學習新事物、結交之後還會回頭拜訪的當地朋友,以及建立社群等,來得更有意義。」 (P224)
 +
 +
 +
 +=== 不根據財產的社會分層
 +
 +> 定義一個人所屬的社會階級,以及相應的成就與快樂時,以前是根據他的所有財產 (或沒有財產):地主菁英、店主、商業與工業資產階級、擁有住宅的中產階級、無產階級、佃農等;現在科技帶來新的社會階級分類:「共享階級 」,看的是生活方式,不是財產。(P228)
 +
 +
 +=== 零工經濟賺取補貼收入
 +> 不過也有證據指出,對大多數人來說,透過零工經濟活動賺取的收入是補貼收入,而非支撐開銷的主要來源。波士頓學院 (Boston College) 社會學教授茱麗葉。修爾 (Juliet Schor) 決定查出像Airbnb、RelayRides 和TaskRabbit這樣的應用程式到底嘉惠哪些人,她的質性研究結果指出,「供給者都是高教育水準人士,而且很多人擁有高薪工作,他們利用這些平台來增進收入。」修爾研究期間的對象,包含 「一位律師、一位政治工作者、幾位管理顧問、科技專業人士、醫療研究人員、老師、一位會計師、一位大學教授,以及一位業務員」,在共享經濟中擔任供給方。(P233)
 +
 +
 +=== 道德正確的閒暇補貼
 +> 這些房東賺外快的欲望通常都立意良善,修爾(Juliet Schor)發現⋯⋯許多人覺得自己在做 「科技先進、新穎又酷的事 」。根據修爾的研究,有些人認為「自己在促進環保、建立社會連結、幫助他人或促進文化交流。」海勒在《紐約客》中也提到有位房東表示:「Airbnb讓我能重回校園當全職學生,同時兼職攝影師。」誠如桑德拉真所言,零工經濟提供的服務,「因為能有效運用大家的時間,因此得以成功,倒不如說大家在利用閒暇時間賺錢。」(P234)
 +
 +
 +
 +=== 與其取得允許,不如請求原諒
 +
 +> 某次《華爾街日報》專訪中,詢問Uber共同創辦人卡拉尼克看似無傷大雅的問題,並請教他有關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 (California Public Utility Commission) 與舊金山交通局在公司叫車服務上線四個月後所發布的禁制令。
 +
 +> 「你們停止營運了嗎?」
 +> 「沒有。」
 +> 「終止服務了嗎?」
 +> 「沒有。」
 +> 「所以你們就是直接忽略禁制令?」
 +> 「這麼說吧!禁制令的意思是說:『嘿,我覺得你們該停止。』而我們的態度是:『我們不覺得該停。』」
 +
 +> 卡拉尼克依循的其實是矽谷的老規矩:「與其取得允許,不如請求原諒。」(P240)
 +
 +
 +
 +=== Uber倫敦之戰
 +
 +> 來看看倫敦的例子,這是Uber最成功的一戰。Uber於二〇一二年開始在當地營運,期待迎接夏季奧運人潮。公司目前在倫敦共有四萬名線上駕駛,以及龐大的三百五十萬用戶。公司尋求成長的路上,面對來自各方的不同競爭壓力,卡拉尼克表示:「這個行業由技術精良的工會司機主導,他們隨時能在街上攬客,還有業餘接案者和私人司機在一旁默默賺錢。」二〇一四年六月,倫敦的黑頭計程車 (該地有牌照的計程車暱稱) 首度對 Uber抗議。根據《衛報》報導:「到了下午,約有四千至一萬輛黑頭車停止載客……他們把車開上蘭貝斯橋,整個西敏寺交通大亂,一路塞到皮卡迪利圓環……Uber下載次數暴增八五○%。此次計程車抗議行動就像業界過氣的典型無謂掙扎,計畫粗糙,反而為Uber做了宣傳。」(P242)
 +
 +
 +=== 創新心態
 +> 1.  揮別海岸
 +> 2.  為分散風險設定目標
 +> 3.  邁向成功,從小事做起
 +> 4.  做好碰上死路一條的心理準備
 +> 5.  面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心態
 +> 6.  稀少並不可怕
 +> 7.  順勢而為
 +(P279)
 +
 +
 +
 +== Metadata/Backlinks 
 +
 +{{backlinks>.}}
 +{{tag>}}
 +
 +**file link** - [[google.s>guillen. 2020 .2030|Google Schloar]], [[xxcfile>guillen. 2020 .2030|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