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seeking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 / Albrechtsen & Hjorland (1997)
Citation : Albrechtsen, H., & Hjorland, B. (1997).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 The presentation of a new book. Knowledge Organization, 24(3), 136.
Keywords : knowledge_organization; information_science; domain_analysis
Abstrate
Albrechtsen 訪談了最近出版的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 activity-theoretical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science” (資訊尋求與知識表徵: 一種資訊科學的行動理論取向) 的作者,Hjorland,這位於1994年提出知識組織理論的學者。訪談中 Hjorland 說明他對於知識組織(Knowledge orangization)與主題表徵(Subject representation)的觀點。
Outline
- 知識組織在資訊科學中的角色
- BH: 我同意資訊檢索與知識組織都是資訊科學的核心。但是,我認為某些資訊科學中特定的資訊搜尋形式才是的更深一層的目標。而知識組織也許是實務上所能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其目的在於讓使用者能明白最適切(relevance)的知識。因此,知識組織應該協助資訊搜尋行為,而資訊搜尋行為的理論應該是資訊科學的基礎。
- 文件(document)的概念
- HB: 文件的概念與符號學(semiotic)中文字(text)的概念有關。我認為文件是一種萃取(abstraction),只能在傳播實踐的情境中才能被了解。文件是人類為了特定的傳播功能而創造的。對文件的理解假定以下條件:了解這誰是文件的主要次要資訊通路,何種資訊通路與其競爭,以及其社會資訊系統如何被設計的。不同的對話社群(discourse_community)為了滿足其需求而發展獨特的文件,如音樂的樂譜,地理的地圖,法律的法典與條文,天文學的曆書,系譜學的族譜,心理學的心理測驗等。文件的設計反映各種發展結果,包括了資訊技術的發展。然而,其最基本的理論要回到其傳播的主張:即知識本身。
- 資訊科學的現況
- HB: 首先,大部分的「資訊科學家」都只是從事資訊技術工作,或是為了處理實務上的問題,而非追求理論性原則或為其決策尋求實徵的正當性;真正從事資訊科學研究的人非常的少。其次,許多科學傳播的研究,大部分被科學社會學家或是所謂的「科學研究」所接收了。如果資訊科學要在資訊服務中發展,它需要一個典範。資訊科學不應該只是跟隨其他學科的趨勢,如電腦科學,管理學等。我希望在書中介紹的活動理論(activity_theory)能夠為資訊科學建立這樣的典範,或至少建立新的思考方向。
- 對於資訊科學理論中,認知觀點、符號學觀點、與系統理論的看法
- 認知觀點 (cognitive view)
- HB: 認知過程是重要的,因為資訊科學關注的是人類如何接受資訊(being informed)與此程序中各種資訊系統中的角色。我認為每一種資訊科學理論都是基於某種的認知觀點,但是通常這個觀點是隱蔽而不言明的。這並不容易被檢視出來,例如ranganathan的分面分類法,salton的自動索引,或是書目計量學的分析研究。但是實際上這些研究取向是以某些一般性的語言、概念、認知命題為前提(特別是關於知識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觀點)。重要的是解釋這些觀點的理論性基礎與不同觀點的結論。
- HB: 我認為「認知科學」是一種關於認知的理論,與「人工智能」相關,並視認知程序一如腦中的軟體。另一種較為「軟性」的認知理論是「認知主義」(cognitivism)。「認知觀點」(Ingwersen, 1992)提供了一種通向詮釋學(hermenuneutics)與其他認知行為觀點的電子版本觀點。活動理論(activity_theory)也被稱為一種「社會認知觀點」,對人類認知行為提供社會文化觀點的解釋。
- HB: 所有的資訊科學研究取向都隱含了認知行為、意義、語言與知識的預設與命題。
- 符號學觀點 (semiotics view)
- DH: 符號學(semiotics)是對符號(sign)的研究工作。是一種源於語言學、哲學、心理學、與社會學基礎的多元學科研究領域。創始人之一的索緒爾(f._de_saussure)將符號學定義為「社會中符號的社會生活研究(the study of the social life of the sign in the society)」,但是實際上,符號學很少提供這樣的社會分析。因為資訊科學是關於語言、符碼、解釋與意義,因此能從符號學中取得許多理論上的依據。符號學有許多不同的學派,我認為其中以Peirce、Dewey、vygotsky等所發展的實用主義(pragmatics)與唯實認識論(realistic epistemology)。由此看來,我也可以說是一個符號學家,或者我更自認為是一個更專注於研究記號、意義、與認知等等的活動理論學家(activity theorist)。
- 系統觀點 (systems theory)
- DH: 系統理論或是系統觀點,對資訊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更為整體關照的思考的進步。系統論關注的是系統如何管理與獲得回饋,並為研究提供了目的論的思考面向。問題是系統論關注的系統是計算機系統?或是人類認知系統?圖書館是系統嗎?或「語言與對話社群」是資訊處理系統嗎?其他看來是基礎水準的系統理論問題,但是現在看來仍然缺乏。我們需要具體的,歷史性的系統類型的知識,而這並非是系統理論所討論的。然而,關於生產與使用資訊的傳播通路系統理論性模型對我的研究有很大的啟發。
- 何謂活動理論(activity_theory)
- DH: 活動理論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就像人類學,是一種研究人的觀點,並與哲學上的實用主義與科學實在論有關。此理論部分由俄國心理學家,如L. S. Vygotsky,A. N. Leontiev,部分由美國心理學家與哲學家,特別是哲學家Peirce與john_dewey。
- DH: Sarvimaki 總結其認識論的觀點為:(1) 人主要是在世界上生活與活動(acting)的活動者(actor)。世界是既符合生物-物理性的,社會文化的,與個人主觀的世界。 (2)生活與活動構成人類自明的知識。 (3)因此,知識是由直接或間接的生活與活動的目的的既有知識應用所構成的。 (4)當知識成為活動系統之一部份,其基礎即是由活動內在決定因素。 (5)知識與活動之間有連續的互動,因此知識創造在活動中與活動之間,並且活動者獲得的活動經驗會影響其後的活動。 (6)價值的知識,事實的知識,與程序的知識這三種知識關聯到三種內部活動決定因素。擁有價值的知識表示知道何者滿足事物價值的基準。有事實的知識表示具有對於生活世界的真實信念。有程序的知識表示知道如何行動。 (7)知識可能是不清晰或是清晰的。不清晰的知識,如內隱知識,暱語(familiarity),慣熟的知識;知識可以被語言、科學、或藝術所清晰化。
- DH: 活動理論是認識論的歷史主義,認為知識是歷史的、社會的、與文化決定的,並非來自於個人感知或永恆的基準,而更多來自於文化學習與影響;因此所有的經驗都只發生於對整體現象中一部份的理解的基礎上,所有的經驗都發生在特定的觀點與特定的歷史社會情境脈絡中;因此個人主義者以實證主義與理性主義觀點解釋的認知系統,其對於學習與概念發展的理解便侷限在不處理傳統與社會溝通的範圍中。(以下翻譯略)
- 活動理論的認識論(epistemology)
- DH: 因為活動理論並不專注於研究人類的生理學機制,其解釋的人類尋求是更與歷史性形成的思想形式有關。最基本說明人類認知形式的認識論理論是古典經驗主義,古典理性主義,與認識論歷史主義。從而,心理學與認識論有很親密的關係。然而,傳統心理學已經將認識論相當程度的心理學化了;而活動理論提供心理學一種認識論的基礎。
- DH: 古典經驗主義與古典理性主義都是屬於「基本教義化(foundationalistic)」的理論,都認為可以公式化人類如何獲得知識,與知識如何有效的基本認知原則。所有知識都是由個人所形成(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並且是由可信知識的要素組成更大單位的知識。從此可知,他們視知識如模組。
- 知識組織與認識論的例子
研究目標(科學分類) | 文件(書目分類) | |
---|---|---|
經驗主義 | 由統計分析提供相似性的分類依據 | 由文件的相似性分群。如共同詞彙或是書目耦合(Bibliographic coupling)。 例:資訊檢索的演算法 |
理性主義 | 由邏輯區分。如不同年齡區分 | 根據邏輯或/與永恆不變類別進行分面分析(facet analysis)。 例:ranganathan |
歷史主義 | 根據自然的發展。如進化論,生物分類。 | 根據知識生產社群的發展來分類。如DDC根據學科領域區分 |
實用主義 | 根據對目標與結果的分析進行分類(批判的分類) | 對知識的發展與狀態進行批判分析。如francis_bacon,法國百科全書學家,Henry Bliss,馬克思主義者等等 |
- 區別不同知識論對資訊檢索(IR)問題的啟發
- 主題分析能否提供資訊資源(文獻或書籍)認識論的可能性
- 資訊科學專家的角色
Terms
Note
Related Pages
Me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