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Stage (Glossary)

  • Acting Area (表演區)
  • Alienation Effect (間離效果): 任何一種用於幫助觀眾客觀地觀察作為講故事的舞台“世界”的手法。這種方法可以防止觀眾在感情上把自己與人物等同。
  • Amphitheater (圓形劇場):一個室外劇場,像碗。半圓形的座位一直傾斜到舞台區;音響極佳。
  • Angels (資金贊助者)
  • Apron (台口): 向觀眾突出的那部分舞台。
  • Arena Theater (圓形舞台劇場) :最初是一種橢圓形羅馬劇場,觀眾圍坐在舞台周圍。
  • Backstage (後台) :
  • Balcony front 挑台光
  • Batten 吊桿
  • Bar 燈桿 頂光
  • Barrel 燈桿 頂光
  • Blackout (暗場): 舞台上所有的燈光熄滅。
  • Blocking (開位): 就是導演在排戲的時候替每個演員編排在劇中的走位。
  • Bridge 天橋 面光橋
  • Box Set (廂形佈景): 佈景設計的其中一類,指用三塊景片作為三幢牆,圍著表演的範圍,常用於家居佈景。
  • Box boom : 由舞台兩側前方包廂區打向舞台的光
  • Business (動作): 由“現實主義的”演員發明的,用以突出人物的各種動作,或讓他們顯得有放矢的各種動作。
  • Ceiling light: 由舞台上方打下來的光,面光
  • Center Line (中間線): 一條想像出來的線,由台後申展到台前,將舞台平均分成兩半。
  • Counterweight 配重
  • Cue Sheet (cue表):
  • Cyclorama (天幕): 舞台最後方的一塊布,有時是一幅牆,可以將燈光打上去,以營造效果。
  • Downstage (下舞臺): 舞台前方較接近觀眾的部份。
  • Dress Rehearsal (總排): 演出前的最後一次排練。最初意在確保所有服裝均已完成。
  • Dresser (): 演出時幫助演員快速更衣及管理服裝的工作人員。
  • Flat (景片): 一種釘有木框的畫布和膠合板所做的舞台佈景,是舞台佈景的基本組成部分。
  • front side light:
  • Footlights (腳燈): 舞台邊上的一組燈,1670年左右首次使用,後不再使用。
  • Fourth Wall (第四堵牆): 一個處於觀眾與演員之間的想像的牆。
  • Gel(燈光色片):
  • Ground Plan (平面圖): 按比例所繪畫的佈景平面圖,以顯示佈景在舞台上的所在位置。
  • Ground row 地排燈
  • Hand Prop :演員手握用以做戲的道具。
  • House Light (場燈 ):劇場裡用以照明觀眾席的燈光。
  • lighting plot 燈位圖
  • Masking:遮蔽舞台設施和後台地帶的黑色布幕。
  • Move-in (入台): 所有台前幕後工作人員到表演場地setup和綵排的日子。
  • Pre-set Prop: 預先放置在台上的道具。
  • Principals (主角): 劇中擔任主要角色的演員。
  • Proscenium (鏡框舞台): 利用一個框框將舞台及觀眾席分隔,上環文娛中心便是一例子。
  • Quick Change: 演員在演出期間需要迅速地更換衣服的時間。
  • Read-though (圍讀): 劇中演員圍在一起把劇本由頭到尾讀一次。
  • Roll Call: 每組工作人員需要到達表演場地準備的時間。
  • Run-through (串排/排演): 把戲由頭至尾做一次,並加上齊全的道具、服裝,以模擬正式表演時的過程。更常用的詞是“過一遍”。
  • Stage Left (台左): 面向觀眾後舞台左手面的部份。
  • Stage Right (台右) : 面向觀眾後舞台右手面的部份。
  • Subtext (潛台詞): 劇本表面意義下的潛藏意義,通常神秘得只有導演才知道。
  • Thrust Stage (伸出型舞台) : 三面觀眾的舞台,一直伸向觀眾的舞台,觀眾因此只能坐在兩邊。
  • Upstage (上舞台): 舞台後方較遠離觀眾的部份。
  • Wings (側幕): 舞台的左邊和右邊,屬於後台範圍或藏於觀眾視線之外的舞台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