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Social tagging and the next steps for indexing / Tennis(2006)

Citation - Tennis, J. (2006). Social tagging and the next steps for index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SIG/CR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Workshop.

Keyword - folksonomy, indexing, subject analysis

以架構分析(framework analysis)比較社會性標註(social tagging)與主題編目(subject cataloguing)的兩種資訊組織架構的不同,並由此探討索引編製的未來發展。結論中,Tennis 根據 Day(2001)區分福特主義與後福特主義的研究觀點,認為主題編目的生產方式是較為落後的一種,而社會性標記較為符合當代技術環境。

基本原理

  • 以架構分析比較不同資訊組織架構的相似與相異性。
  • Beghtol (2003) 以比較法研究專業與生手在分類工作上的不同。
  • 資訊科學的假定:資訊系統概念涵蓋各種不同的主題分析與索引編製工作。
  • 本研究同Beghtol一樣,認為這些系統有許多相異性;找出這些系統間的相異性有助於評估既有的架構,並可能用以改善系統設計、發展與開發。

兩種索引編製

  • 根據其表現形式區分索引編製,可分為規範的(教科書式的)(prescriptive)與描述的(觀察式的)(descriptive)兩種表現形式
  • 社會性標記並沒有規範的表現形式。
    • 對於社會性標記唯一的規範,只能透過對系統目的的檢視。
    • 標記系統(tagging system)的設計是為了人們分享、管理引用、相片與網頁。個人的標記充滿了個人特性。
  • 標記(tagging)是個人式的,而主題編目是由機構委派的行為。

對談、工作程序、結構

  • 分析的比較工作,根據三個理論觀點:
    1. Ron Day 對福特主義的批評 (2001)
    2. Tennis 對文件詮釋程序的研究 (2005)
    3. Jacob 的詞彙結構研究 (2000)

結構分析 Framework analysis

  • 結構分析比較兩者的:
    1. 程序
    2. 索引編製結構
    3. 情境
  • 根據文獻,索引編製程序有許多要素(Mai, 2005)。操作化這些索引編製程序要素,則根據 Tennis (2005)的研究:
    1. 11 種索引編製程序的要素:分析程序、特徵、文件、情境、索引者、工具、表徵、資訊系統、使用者、目的、程序中的反映。
  • 索引編製中的結構(structures in indexing)
    1. 控制的類型 (policy?)
    2. 控制的程度 (機構/個人)
    3. 控制中的自由 (work within or outside of vocab)
    4. 組合的類型 (前組合/後組合)
    5. 詞彙的一致性
    6. 述語的具體程度
    7. 階層化的層次
    8. 引入詞彙(lead-in vocabulary)
    9. 連結詞結構
    10. 定義/範圍說明
    11. 目的
  • 索引編製的對談
    1. 權威性
    2. 作者來源
    3. 技巧
    4. 文字間的連結 (inter-textuality)
    5. 語言部署 language deployment
  • 架構分析的元素
    1. purpose 目的
    2. predication 述語
    3. function 功能
    4. context 情境

研究發現 / Finding

工作程序比較

Factors of work processes in indexing used to compare social tagging and subject cataloguing

索引編製工作程序 社會性標記 主題編目
1 分析/詮釋程序 任務管理, 發現主題(topic)或主題項目(subject matter), 根據索引編製者的未來使用行為 發現主題項目(subject matter), 根據使用者的未來使用行為
2 顯著特徵 整個作品或作品的部分 – 所有者, 主題, 文類, place in a grounping, 評估, 與自己的關係, 與任務的關係 整個作品 – 主題, 知識的形式, 地理區域, 文類, 等
3 文件 網路文件, 概念(ideas), 並非只有作品 書, 網頁(web), 等, 作品(works)
4 情境 網路上 圖書館內
5 索引編製者 與材料有個人關係 與材料與專業關係
6 工具 標記(tags), 標記的集合 LCSH, 目錄, 工作紀錄
7 呈現(representation) 標記(tags)(未受控制的, 後組合的) 前組合的, 控制的, 主題標題
8 資訊系統 社會性標記系統 目錄(catalogue)
9 使用者 自己, 其他人(族群?) 目錄使用者
10 目的 管理, 分享, 互動 發現, 收藏
11 程序上的反映 blog 與談話(talk) Sauperl, UC report, and blogs
  1. (1)(3)(9)(10)(11)- 明顯顯示兩者的差異:
    • (1) 顯示社會性標記是一多目的的分析程序, (3) 所分析資料的特徵不同 (9) 所分析資料形式不同
    • 社會性標記系統聚集欲共享目的的社群。example: Zaadz, 43things
    • (9)(10)(11) 顯示其差異來自於工作本質上的不同; 社會性標記是個人目的的.

索引編製結構

根據 Jacob (2000) 的理論,描繪出主題編目與社會性標記結構的概要。

索引編制結構 Folksonomies(社會性標記) LCSH(主題編目)
1 控制的類型(政策?) 在地政策與LCSH政策
2 控制的程度 無,或個人自願性的控制詞彙結構 機構控制詞彙結構
3 控制中的自由性 沒有使用詞彙的規範 根據使用詞彙的規範
4 詞彙組合的類型 後組合 前組合
5 詞彙的協議(根據?)個人資訊根據 根據 LOC
6 詞彙的一致性
7 述語的明確(具體)性 不明確 非常明確
8 階層的層次 未出現 依其前組合有各種不同層次
9 導入語彙 未出現 部分
10 連接詞結構 部分
11 定義/範圍註解 部分
12 目的 管理與分享 收藏與精確

discursive components

根據 Ron Day 理論,對知識管理對話的分析。

discourse of indexing for indexers 社會性標記 主題編目
1 權威性 個人 機構(地方性與全國性)
2 作者 自己承認 隱蔽
3 技巧 通常未常規化, 與意義有關 通常已常規化, 由機構規劃
4 文字間的連結 標記的集合, 其他人的標記, 其他個人收藏的網頁 LCSH, 目錄裡面的其他書籍, 其他書名, 使用者紀錄, 使用者參考互動
5 範圍 地方性討論 整體性討論
6 語言發展 個人資訊性任務 理性生產任務
  • 編目採取福特主義者(Fordist)的取向,而社會性標記採取後福特主義者(post-Fordist)的取向。後者揚棄被Day 稱之為理性生產:常規化、機構化、與整體化的對話 – 生產利益最大化的模式。依此,主題編目是一花費資源的活動,而改善編目作業往往也意味著減低成本。

討論 / Discussion of findings

  • 兩者的差別關鍵在於 Day(2001) 的「整體呈現」(total representation), Day 的分析更能表現出兩者的差異。作者跟據 Day 對於後福特主義的生產模式演進觀,認為有相同區別的主題編目與社會性標記,也會走向相同的道路。
  • 在後福特主義中,不再有一獨占的標準,個人標記收藏使用許多不同工具。
  • 此外,網路情境中的社會性標記提供了更多新穎類型的索引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索引編製中本就提供許多互文性,但網路上提供的個人收藏與其輪廓是完全不同種類的。
  • 認為索引編製是一種原始且營養不良的架構。因為它尚未完成當代科技環境的階段。
    • 社會性標記,作為一個發展中的(organic)活動,讓我們洞悉以下:(1)索引編製不足以彰顯編製者來源; (2)缺乏文獻、使用者、與需求保證間的連結; (3)點出索引需要更多明確互文性的需求。
    • 透過主題編目的實作與分析社會性標記的類型,找出各種索引編製的目的,以及能滿足這些目的的任務。
    • 另一個索引編製仍處於原始期的原因,是索引編製的實作階段,仍然沒有利用現在的技術以適應索引編製理論的發展。
    • 所以編製營養不良的原因,許多索引編製規範仍然處於現代主義大量生產的概念、獨大與單音的概念製作者、與福特主義式的技術與產出。

Note

比較起Tennis用來比較分析的三個架構,Tennis 認為 Day 的架構最能區分兩者的不同。但是,實際上,也只有Day的架構理論中,帶有「進化/發展」的觀點;因此,如果當作者要回答一開始題目上的問題,並且宣稱採用Day的理論基礎,那麼結論就已經大致決定了,並不需要再作太深入的分析。

並且,我對於生產模式是否能簡單的做為比較主題分析模式的架構,仍感到保留。因為不論是「福特主義」或「後福特主義」,兩者能比較,是基於兩者在相同產品的生產品質都有一定的水準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但是社會性標記與主題編目,如果沒有在相同產品水準下進行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在此研究中,作者所探討的社會性標記系統,從43things之類的網路服務到網路書籤,引文資源管理等等,但主題編目只有書籍一項,比較自然社會性標記的目的與材料較為多元,畢竟兩者原本就不是相等的範疇:社會性標記比起書籍主題編目原本就是更廣泛的一種概念,這種比較自然會有所差異。也許將比較雙方類型更接近一點,例如以書籍內容為主的網路服務(libarythings, anobii等等)中對書籍的分類與書籍主題編目的比較;或是用引文管理網路服務(citeulike、conconntea)與其他主題編目的論文資料庫作比較,所得到的差異描述會比較有意義。

另外,對我來說,其中把社會性標記與主題編目區分為個人目的與機構目的,並不能完全剖析其中的結構。社會性標記有其社會性的目的與社會工具及資源,而主題編目也存在著個人判斷的部分。

[note] reading

Metadata

File link - PDF

Page Creator -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