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Citation - 邢克超(編) (1993)。戰後法國教育研究。江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Keyword -

戰後法國教育研究 (1993)

法國大學的歷史沿革

  1. 1231 (1170-1231) 巴黎大學
    • 學校由教師掌管。與波隆那大學由學生主管不同。
    • 巴黎大學成立之初是人的集合,它以兩種組織形式逐步固定,一種是以師生原籍與語言為標誌的民族團(nations),一種是學科為特徵的學院(facultés),分別為藝術、法學、醫學、神學。
    • 藝術學院作為基礎教育,學習七藝課程之後,才能進入另三個專業學院。
    • 13世紀後期,大學出現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並在初起均與任教有關。這種學位制度類似於中世紀的行會制度,即需對入會者履行入會手續。
  2. 13-15世紀:巴黎大學模式在法國境內興起 (14-15th: 百年戰爭、王權建立)
  3. 16-18世紀:人文主義、宗教改革、法蘭西學院(科學)、耶穌會教育
  4. 18th 法國啟蒙運動、國家論、國民教育思想
  5. 1789 法國大革命 (1792: 第一共和)
  6. 1802 拿破崙國民教育計劃,為國家培養人才,學校是「一個促使實現同一目的、因而具有統一道德和共同意志的組織機構」
    • 國家規範並核准中等教育:分拉丁文科與數學理科,學生身著軍服按軍隊建制編班
    • 國家統一辦理高等教育:區分文、理、法、醫、神 五種學院
    • 建立國家教育管理機構
  7. 1814 復辟時代:教會主導學校
  8. 1833 七月王朝:基佐(Guizot)教育法案:發展國民小學教育
  9. 1848 第二共和:教會主導學校
  10. 1875 第三共和:Ferry 教育三原則「免費、義務、世俗化」;改造教育管理機構,取消教會主導地位,「使學校成為國家的學校,而不僅僅是設立在國家裡的學校」
    普法戰爭後,改革教育被視為一種「愛國主義責任」,要求重振大學,洗刷國恥,以國家之力發展高等教育
    國家政策:學習德國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11. 1925-1937 統一小學與中學課程的改革 (第一次處理雙軌制問題)
  12. 1947 第四共和 郎之萬-瓦隆 (Langevin-Wallon)教改計劃書,試圖解決三項問題:(1)教育制度無法趕上現代社會變革,無法配合現代產業發展需求;(2)教育制度不公平,對於富有社會階級有優勢;(3)學校教育內容落後,課程規劃不符當代教育科學觀念。
    但因為政局不穩定,政黨輪替與變動,一直到60s第五共和時代才能落實當時的願景。
  13. 1959-1963-1975 第五共和(戴高樂):中學學制的改良,消除兩軌制的不均等。
  14. 1981 第五共和(密特朗‧社會黨):

:study:educationfr.svg.png

高等專門學校(大學校) Grandes écoles

  • 最早的專門學校是軍事學校,由路易十五為戰爭於1720成立砲兵學校。
  • 民間陸續成立其他專業知識學校,如橋樑公路學校、礦業學校。
  • 大革命後,所有大學被關閉。1794 國民公會成立理工學校與師範學校
  • 大學校的招生制度,是以難度很大的競試(concours)來選擇優秀人才。考生來自於大學校預備班(兩年)。進入預備班的幾乎無一不是優秀的高中畢業生。(p.198)
    • 競試的招考是由相同類型的大學校聯合招考,如巴黎陸橋學校等八校聯合組成「礦業-陸橋共同競試」
    • 大學校的錄取率:(無年份)14%, 13%, 13%, 18%, 39%

雙軌制

直到20th中,法國的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還具有與今天完全不同的涵義。它們不是兩個連續的學習階段,而是兩類不同的教育,針對兩種不同的社會階級。中等教育是在國立中學(Lycee)或市立中學(college)中進行,其中設有自己專門的小學班。初等教育則在公立小學進行,它也有自己的延伸,高級小學以及完成班。(p.115)

Baudelot, C., Establet, R. 《法國資本主義學校》:考察了法國60s的學校教育制度,提出法國仍然存在雙軌制教育的觀點。

從表面上,法國學校實現了統一,即取消了形式上的階級、種族、性別的限制,實行了全民的免費義務教育。但實際上,兩種軌制教育的對立是十分明顯的:“初等-職業”教育一軌面向平民子女,主要培訓具有一般性技能的簡單勞動者;“中等-高等”教育一軌則基本服務於上層階級子女,為統治階級培養高級技術與管理人才。(p.77)

中等教育單軌化在70s年代改革後,被認為已有成效。但高等教育的雙軌制仍然存在:

多年來,法國國內圍繞雙軌制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一些人認為,大學教育有助於消除教育不平等,推行教育民主化,大學在權貴面前享有自治的權力,大學教師受人推崇。另一些人認為,大學校辦學效率高,培養精英人才;同企業組織關係密切,社會聲譽好。(p.218)

大學校之受重視一方面是因為,大學本身素質的問題:

法國國內對於大學教育越來越不滿意。其主要原因是大學教育被看作是一種與社會現實“不協調的單一的理論教育”,難以接近現實生活,特別是畢業生就業困難。就現實而言,就連傳統上主要招聘大學畢業生的研究機構,近年來也對大學表示“愛莫能助”。這對於以往以培養教師和研究人員為主的大學來說,不能說不是一大打擊。因此,越來越多的優秀高中生將報考大學只作為第三選擇,在大學預備班和大學技術學院之後,以致使大學入學生成績平平。(p.219)


1970年,大學與大學校的畢業生分別為68000人與12000人,而在企業招聘的幹部中,68%來自大學校,而大學只佔6%。……法國國內100多家最大的企業,2/3的領導人畢業於大學校,使大學校與企業的關係日益加強。


然而,大學校的特權也不斷遭人們批評。中央工藝學校是最著名的大學校之一,該校學生中,普通職員和工人的子女分別占8.5%與4%,農業工人子女佔0.1%,而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的子女卻佔50.5%。…很明顯,不同高等學校的教育已經成為法國各種等級再生產的現代方式。(p.219)

Metadata

Author - people

Tags - ,

Timeline - (year)

Page Creator - 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