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資訊使用環境]

Key person: Robert S. Taylor (1986)

Notice: 此文主要根據 Taylor(1986)中IUE 一章的整理。Taylor於稍後的(1991)IUE又有進一步的修正與整理。後續再補充。

提出[資訊使用環境],建構一個涵蓋資源、使用者的資訊行為歷程模式。作為一個成長於系統化時代的學者,Taylor 試圖將人與資訊之間的互動歷程進行系統化描述。

  • 1968 - 參考問題服務的系統化
    比起其他也進行系統化描述的學者,Taylor 更著重體察使用者面向,也因此影響了後期資訊行為研究典範的轉向:由系統典範轉移為情境與使用者典範。如Dervin(1983)sense making, Belkin(1980) ASK, Belkin, Oddy $ Brooks (1982)
  • 1984 - MacMullin & Taylor:
  • 1986 - value-added processes [資訊的加值過程]
  • 1991 - 資訊使用環境

[Taylor, 1982]

  • 資訊(使用)環境: “It is from that environment that tasks and problems are generated.”
    • Information for: “We assume that some form of information external or new to that environment has utility in determining whether and how a problem can be solved, clarified, altered, or disregarded.” 利用環境外的資訊以解決或處理問題
    • environment structure: “determines what information is acceptable for clarification of problems, and for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ose tasks.” 資訊環境決定哪些資訊能釐清問題,並加速問題解決(即,具有價值)。

定義:資訊環境是許多變項的集合。這些變項能

  • 影響訊息資訊流動
  • 決定在脈絡判斷下的訊息價值標準

類別

  • 類別: 有三種資訊環境 [Taylor, 1982]
    • Geographical[地理的]: 實體上的限制
    • Organizational[組織的]: 組織是「一個為了完成某項目的而設計的複雜社會單位」。一組織也可能是更大的組織的一部分。
    • Social/Intellectual/Cultural[社會/智性/文化的]: 「一群可能不認識彼此的人,其專業或個人興趣是各種資訊服務與產品的基礎。」

元素

元素(element): 描述資訊(使用)環境所具備的元素。這些元素只是作為分析的參考架構。Taylor 以球賽作比喻,資訊環境描繪出球場大小形狀、球隊大小、球賽規則、所需技巧、觀眾與對勝敗的判準。[Taylor, 1982]

  • organizational[組織]: [Taylor, 1982]
    • 描繪組織的作為(生產電線、販賣啤酒、教育等等)
    • 描繪組織的知識基礎: 即「組織從何成長與創新,主體性如何建立與轉變」,
    • 描繪組織至關重要的統計項目: 大小、結構、市場大小、合法治理(legislative mandate)、知識工作者與生產工作者的比例、等等。
    • 描繪組織內訊息的非正式傳播。其資訊流動樣式(information flow pattern)、權力中心、管理風格,等。
    • 描繪組織的客戶/對象。
  • people[參與者/使用者]: 在此特定環境(系統)中生活、工作、參與的角色。[Taylor, 1982]
    • 描繪其資訊素養層次
    • 描繪其對資訊使用的辯解(sophistication)
    • 描繪其對資訊可用性(availability)與選項的覺察
    • Taylor 陸續提出許多問句,認為是這個面向應該描繪出的:
      • 成員的任務成效與其責任為何?
      • 正式資訊系統在這些任務進行中,所產生的效果為何?
      • 當問題發生時,成員會向誰求助?
      • 意見領袖與資訊守門員為誰?其資訊過濾行動是源於其聲望或權力?
      • IPSSs (Information-bearing Products, Services and Systems) 如何提供成員對關懷與感覺上的需求?
  • problem[問題]: 瞭解成員將資訊環境中的問題轉換到資訊系統中的分類 [Taylor, 1982]
    • 大多數的資訊系統,對問題的分類都是前決定的。因此不利於解決新出現的問題。此處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實踐的問題類型發展架構,以利系統設計。
    • Neelamegham(1978)「計劃者與決策者的資訊需求並非是以“學科主題”架構的,而是“功能或任務導向”的。因此,“資訊包裝(information package)“能完成更好的情境分析、對未來趨勢的推斷與預測、偶發性決策與問題解決、預期行動推斷、等。」
    • Taylor 「此”資訊包裝”影含著需要對資訊進行更多的過濾與加值,設計能適應不同問題的系統。」
  • information product, service and system[資訊產品、服務、系統, IPSS]: 盤點與描繪環境中相關的IPSS
    • 描繪其功能與使用、訊息類型與程序、技術與媒體、傳佈模式與介面
    • 訊息(message): 描繪其實質(substance)、格式、媒材、週期、儲存、與排列。產生訊息的資料來源,資料的定義、選取、獲得。
    • 技術(technologies)與媒體(media): 描繪在資訊程序中完成這些功能的技術。哪些訊息使用到哪些媒體。
    • 傳佈(dissemination)與介面(interface): 描繪此系統是主動或被動的、是回應的(responding)或是預設的(initiating)。使用者與系統間介面的本質。傳遞訊息的技術。訊息在環境中的途徑。抑止或增強對資訊使用的因素。
  • user costs and benefits[使用者成本與利益]: 關注使用者對系統必須投入多少(即,成本cost),與可能得到多少(即,利益benefit) [Taylor, 1982]
    • cost: 使用者投入的時間、努力、甚至金錢
    • benefit: 使用者在特定環境中,由給定的問題類型,從給定系統中,獲得的相關資訊。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