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 Tools

Differences

This shows you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versions of the page.


card_sorting [2016/10/23 04:12] (current) – created - external edit 127.0.0.1
Line 1: Line 1:
 +== Card Sorting [卡片排序]==
  
 +
 +
 +
 +== Definition ==
 +* 是一種了解使用者的工具,而不是一種協同的導覽設計方法。 \\ "Card sorting is best understood not as a collaborative method for creating navigation, but rather as a tool that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people we are designing for." (Spencer, 2009:6)
 +** 了解人們心中的範疇與概念,人們如何描述它們,以及哪些資訊在這些範疇之下。 "You learn a lot about how people think about categories and concepts, how they describe them, and what information belongs to a category."(Spencer, 2009:8)
 +== Method ==
 +# 研究問題: 定義研究的目的與想了解的問題。
 +# 卡片研究設計
 +# 參與者抽樣
 +# 研究施行
 +# 分析與詮釋
 +
 +
 +===進行的時機===
 +端視研究問題而定:
 +
 +* 早期的卡片排序適合探索性的研究問題,質性或與訪談結合的卡片排序適合這個階段實施;
 +* 後期的卡片排序適合檢驗性的與更具體的研究問題。如鎖定特定內容類型或改善分類命名。
 +
 +=== 卡片設計 ===
 +
 +* 資訊的代表涵蓋性(Representative coverage)問題,包含廣延度與均勻度問題:確認合適的卡片組能夠涵蓋研究問題的範圍,以及卡片中概念的均勻程度,卡片是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例如,一個關於火車類型的分類研究中,由鐵道旅遊書籍中選出火車的卡片範本,會導致有很多「客車」樣本與非常少或沒有「貨車」樣本,而產生了一種不平均的樹狀結構。達到資訊的代表涵蓋性有兩種作法:
 +## 理論代表性,研究者在研究設計時,藉由說明此理論抽樣上的邏輯關係,建立理論上的代表性。
 +## 參與者代表性:參與者所提供的元素代表受測者內心真正在意的。但參與者可能因為不具備研究主題詳細的情境知識,也很難提供適當的元素。因此研究者必須考量與參與者之間的知識差距,建立對雙方對話的理解背景。
 +* 資訊同質性(Homogenous)問題:所比較的卡片必須屬於同一個類型,或具有相同的性質,如特定的屬性、相同的資訊單位大小(size of information chunk)或屬於一致的階級等。在這個定義中,「同類型」是一個判斷的準則,但是如何判斷「同類型」,則由研究問題所立基的理論觀點來決定。 例如,提供使用者「寵物」「貓」「狗」這樣的卡片,卡片中的資訊階級並不相同,因此參與者通常能做的是根據原本定義的語義階層進行語義上的組裝行為,而非創造性的歸類行為。
 +===執行人數===
 +根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若是探索式研究,類似質性研究,5-6人次或發現到重複模式(理論飽和)即可停止。
 +若是評估式研究,Nielsen(2004)建議 15人 最有效益,Tullis & Wood (2004) 也認為 12-15人最有效益,而20-30人以上則呈現無必要的浪費。
 +
 +
 +===Tips===
 +* 切勿未加思索便以網頁作卡片 \\ 雖然,不是所有的網頁都不適合作為排序用的卡片;但由於大多的卡片排序研究都是為了解決網站設計的導覽性問題,因此這種誤用發生的機率很高。未加思索地以網頁作卡片,會導致卡片設計上的涵蓋性與同質性問題。
 +** Spencer(2009:21-2)提供一個她自己使用網頁作為卡片項目的失敗個案。她分析失敗的部份有:使用者的行為受到既有不良網站規劃所影響;缺乏了對主要問題的理解(卡片排序中互動的良窳相當程度的影響結果);導致最終無法獲得有用的結果。
 +* 切勿單獨使用卡片排序 \\ 卡片排序的目的在於了解使用者對事物概念的分類與組織模式,而背後的目的在於提供產品更好的使用者經驗。Spencer(2009:15-20)建議同時採用多元的方法,來確保設計者或研究者能夠正確的瞭解使用者,如訪談、調查、使用性測試、任務分析、焦點團體、既有資訊的內容分析等等。
 +
 +==Assumptions==
 +卡片排序研究之所以有必要,基於以下假定:
 +
 +* 多元推定:
 +** 事物有多元的分類可能。
 +** 人人的分類皆不同。
 +* 意義推定:
 +** 歸類範疇取決於類別內成員間的相關性,而非成員間所共有的特性([[:Family resemblances|家族相似性]])。
 +** 歸類=理想化的認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ICM)建構出個人的意義解讀。
 +** 情境脈絡影響人的對事物與字面的意義解讀。
 +* 社會化推定:
 +** 歸納在特定情境脈絡下,最多人運用的一致性分類模式,有助於解決大多數人的問題。
 +** 社會中的少數派能明白自己是少數派,比較起多數派更可承受預期的認知挫折(如:這個分類跟我想的不一樣)能力較高。
 +
 +Spencer(2009) 認為卡片排序研究是找出特定社群或情境下的基本層次(basic-level)或原型效應([[:prototype theory]])。
 +
 +== References ==
 +* Gaffney, G., & Spencer, D. (2006). Card sorting: an interview with Donna (Maurer) Spencer. UXpod, from http://www.infodesign.com.au/ftp/uxpod10donnaspencer.pdf
 +* Nielsen, J. (2004). Card Sorting: How Many Users to Test. Alertbox. 2006.
 +* Paul, C. (2008). A modified delphi approach to a new card sorting methodology. Journal of Usability Studies, 4(1), 7-30. http://www.upassoc.org/upa_publications/jus/2008november/paul1.html
 +* Paul, C., & Design, U. (2007). Investigation of Applying the Delphi Method to a New Card Sorting Techniqu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nstitute.
 +* Spencer, D. (2009). Card Sorting: Designing Usable Categories. New York: Rosenfeld Media. http://www.rosenfeldmedia.com/books/cardsorting/
 +* Spencer, D., & Warfel, T. (2007). Card sorting: a definitive guide. Boxes and Arrows. http://www.boxesandarrows.com/view/card_sorting_a_definitive_guide
 +* Tullis, T. and L. Wood (2004). How Many Users Are Enough for a Card-Sorting Study? Proceedings UPA 2004, Minneapolis, MN. http://home.comcast.net/~tomtullis/publications/UPA2004CardSorting.pdf 
 +* 謝建成, & 吳怡青. (2010). 改進修正型德菲式卡片分類法探討大學圖書館網站尋獲度之研究.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 47(3), 245-281.
 +
 +== Metadata/Backlinks ==
 +
 +{{backlinks>.}}
 +{{tag>card_sorting information_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