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Personal knowledge / Polanyi (1958)

bp6001.jpg Polanyi, M. (1958).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Michael Polanyi, 許澤民 譯(2004)。個人知識 - 邁向後批判哲學。ISBN 9861242953

Keywords : Michael Polanyi, tacit knowledge/默會知識, Personal Knowledge/個人知識

Polanyi 在書中回答下面的問題:

Polanyi定義了致知(knowing)為一個「對被知事物的能動領會(active comprehension)」,他拋開知識(knowledge)的一種靜態、客觀的常見理解,強調了認識中主動與內隱的部分,而創造出「個人知識」這一個新名詞。 但是個人知識並非是主觀的,身為物理化學科學家出身的Polanyi,就需要回應到科學知識–一個被認為是絕對客觀性真實的知識–當中,回答科學知識如何可能的問題,來顯現出個人知識的求知信託(intellectual commitment)中包含的客觀性。

致知(knowing)的本領

蓋然性 / probability

無歧義陳述

蓋然性陳述

命題的蓋然性

斷言的本質

默會成分

言述 (articulate)

導言

非言述智力 (inarticulate intelligence)

語言的操作原則 (operational principles of language)

「連貫性是一個故意在使用意義上不夠精確的詞語,用以表示某種不可言傳的性質。由於世界就像萬花筒一樣從來不會精確地重複任何一種以前出現過的狀況,所以我們只能以某種特定的特徵為基礎來分辨顯然不同的種種狀況,以便作到連貫性。但要作到這一點卻需要一系列的個人判斷。首先,我們必須確定我們經驗中的哪些變化在辨認這個重新出現的特徵時是無關的,不是它的一個組成部分,即我們必須把它的隨機背景區別開來。其次,我們還必須確定在這個可視為相同的特稱出現時,那些變化應被認為是正常變化,或者相反地,哪些變化應被認為是完全背離這個特徵,而使它不能再被算是重複出現的經驗元素的。」(pp. 79-80)


「貧乏律和連貫律就暗示著每當我們使用一個詞語表示某種東西時,我們就實施並認可了一次歸納行動,與此相應地,這個詞語的運用就被視為是定義了一個類別,並給這個類別賦予了某種本質屬性。」(p.80)


「這樣的理論有點像化學上的化合物理論……我們可以認為,用符號體系標明成分已知的一種化合物的內部結構,跟用語法結構表明構成一個句子的詞語所表示的諸事物之間的內部關係相似。」(p. 80)

* 語言的操作原則:

言述思維的威力 (the powers of articulate thought)

透過意指、重組、解讀這樣的機制能獲得的巨大心靈能力:

  1. 地圖與圖表的使用
  2. 解讀數學公式,協助非言述心靈能力進行符號操作

言述思維的學科差異:

  1. 自然科學:
    • 精密科學:「經驗的數字在運算後產生新的資訊,即使用公式表示自然法則的過程而延伸至精密科學的邏輯機制。」
    • 描述科學:生物學;「憑藉對普通語言的擴充,即增加了一套專門的科學名詞,但它們主要依賴的符號操作卻是有記載的知識的系統累積,是以新觀點對這些知識的重組與再思考。」「言述過程給予記憶力效率的幫助。」
  2. 人文科學:對記憶的管理,也包含歷史學、文學和法律等人文學科。
  3. 工程科學:記憶管理可以幫助問題解決。Maier雙索實驗(Maier's two-string problem)(p.85) 3)。「言述以縮小的比例描繪出一種狀況的必要要素,這樣就使得這種狀況比它原來難懂的樣子更容易受想像的操縱,從而使得工程科學成為可能。」
  4. 純粹數學

學科差異中的兩項原則比例差異:

思維與語言之一:文本與意義 (thought and speech 1: text and meaning)

三種默會與言述成分的組合:

  1. 只能默會不能言傳:不可表達的領域。
  2. 可言傳的默會成分:默會成分與帶有其意義的文本具有相同範圍的領域。
  3. 無意義的言傳:(a)言說者的語弱;(b)言傳超越聽者能理解:詰辯(sophistication)的領域。

「只能默會不能言傳」的知識仍然是有邏輯意義的命題:

「我以這種方式理解的東西對我自己具有某種意義,它的這種意義是它本身所固有的,而不同於符號作為某個物體意義的延伸時所具有的意義。」(p.91)

第二種領域中,文本是透明的,讀者對文本的意識只是他意識文本意義的工具。注意力的焦點是在詞語的意義,而不是引向作為聲音的詞語或是作為紙上記號的詞語。

第三種領域中,符號未能被充分理解。為了獲至理解,會有兩種不同的操作:(a)摸索,隨後以默會理解修正之;(b)開拓,隨後以默會理解完善之。

人類對意義理解的判斷,是調節文本,文本相繫的概念,經驗而成的。

個人知識的證成

致知與存有

1)
頁碼為原文頁碼
2)
某些翻譯未遵照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