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 Lakoff (1987)== **Citation** - [[:people:George Lakoff|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Keyword** - [[:categorization]] == 緒論 == * 超驗的或體驗的:傳統的「客觀建構論」觀點認為理性思維是抽象的、脫離肉體的、不依賴任何特定的事物而存在的; 而新近的「經驗實在論」觀點認為, 理性具有肉體的基礎,是生物透過在生活在環境中的體驗而獲得的。 * 思維是規則命題或想像力:傳統的「客觀建構論」把理性看作是客觀的, 認為它主要是關於客觀上非對即錯、非錯即對的命題; 新近的「經驗實在論」觀點把理性中具有想像力的方面一一一如隱喻(metaphor)、轉喻(metonymy)和內心聯想(mental imagery)一一看作是理性的中心, 而並非客觀事物外的次耍的附屬。 (p. xi) * 共同特性與家族相似性:傳統的「客觀建構論」把範疇內成員的相似性認為由於擁有共同特性; 而新近的「經驗實在論」觀點認為範疇內成員只是互相有關。 | ^ 客觀理性 ^ 經驗理性 ^ ^ 實在的 | 客觀實在論(唯物論) | 經驗實在論 | ^ 建構的 | 客觀建構論 | 經驗建構論(唯心論) | 客觀建構論 vs 經驗實在論 ^ issue ^ 客觀建構論 ^ 經驗實在論 ^ |思維 | 透過對抽象符號的操作構成的。 |思維是依賴肉體經驗為基礎 | |思維構成命題|具有原子般的結構, 可以被分成許多簡單的「砌塊」|具有格式塔(Gestalt)的特徵, 具有一種生態結構 | |思維邏輯命題|思維是合乎邏輯的 |思維是運用隱喻、轉喻和內心聯想的想像力 | |運作思維的器官 | 大腦。其操作符號的方式相當於計算機操作, 也是透過規則系統來運作的 |組成我們概念體系的結構(structure)導源於人類的肉體經驗 | |意義 |透過與世界的對應而獲得意義的 |依靠的是概念體系的總體結構和概念本身的涵義掌握意義(?) | ==Ch.2 從維根斯坦到羅施 == === Wittgenstein === * [[:people:Ludwig Wittgenstein]]: ** 同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 : 一個範疇中的成員之間可能相互有關, 但是這個範疇並不是以其成員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來界定的。 ** 類別界限的擴展 ** 中心成員和非中心成員 * 中心地位(Centrality) :其觀點是,一個範疇中的一些成員與該範疇中的其他成員相此也許「更為典型(better exampler)」。 * 作為範疇化的一詞多義(Polysemy as categorization): 各種詞語的相關意義組成各種範疇(語詞的相關意義組成類別), 這些詞語的意義相互間具有同族相似性。 * 作為原型現象的生成性(Generativity as a prototype phenomenon) :這個觀點所涉及的是, 那些由一個生成者(一個特殊的成員或是次範哺)加上各種規則(像相似性這樣的一般規則)來界定的各種範疇。在這種情況下,該生成者處於中心範疇成員或是「原型」範疇成員的地位。 * 成員資格等級差異(Membership gradience): 其觀點是, 至少有一些範疇其成員是有等級差異的, 但是等級間沒有明顯的界限。 * 中心地位等級差異(Centrality gradience) .其觀點是, 那些明顯處於範疇界眼之內的成員(或是次範曙) ,可能或多 或少地占有中心地位。 * 概念的具體性(Conceptual embodiment) :其觀點是, 某些範疇的特性是根據人類生物能力的本質和人類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實踐經驗推斷出來的。它與認為各種概念獨立於任何會思維的生物體的身體本質和他們的經驗而存在這樣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照。 * 機能的具體性(Functional embodiment) :其觀點是, 某些概念不僅僅是被理智的理解; 相反地,它們是被自動地、無意識地作為正常機能活動的一部分而無需做甚努力來被運用的。以此方式被運用的概念,比那些只是被有意識加以思維的概念具有一種不同但更為重要的心理學地位。 * 基本層次的範疇劃分(Basic-level categorizatiolll 其觀點是, 範疇不僅是按照從最普通到最特殊這樣的等級來劃分的,而且它們也是以此來組織的, 因此, 那些在認知方面是基本的範疇便位於從特迎到特殊的等級的「中間」。從 這一基本層次「上行」是趨於普通的範疇, 「下行」則是趨 於特殊的範疇。 * 基本層次首位(Basic-level primacy) :其觀點是, 無論在現在功能意義上, 還是在認識意義上, 基本層次範疇就下列因素而言都為首位: 格式塔感知、形象的構成、原動性運動、知識的組織、認識過程的順暢(學習、認識、記憶等等) 以及語言表達的流暢。 * 參照點, 或「轉喻的」、能推斷的(Reference-point, “metonymic", reasoning) :其觀點是, 一個範疇中的一個部分, (也就是說,一個成員或次範曙)透過某些推斷過程能夠代表整個範疇。 === Austin === 奧斯丁([[:people:J. L. Austin]]) * 一詞多義構成範疇 * 原核意義: 與當代語言學家所稱的「中心」與「原型」意義是一致的。 = Lakoff 的轉喻的一個例子。 * 類推(analogy)與鏈(chaining): 整體論 = Lakoff 的隱喻(metaphor) === Zadeh === 札德([[:people:Lotfi Zadeh]]) * 模糊集合理論 (fuzzy set theory) === Lounsbury === 勞恩斯伯里([[:people:Floyd Lounsbury]]) * 奧馬哈類型(Omaha type)的範疇擴展。「根據一個中心成員(focal member)/具有生成力的成員(generators), 和一小套把每一範疇擴展到非焦點成員的一般規則結構起來的。」 ** 曲解規則(Skewing rule) ** 合併規則(Merging rule) ** 半同胞規則(Half-sibling rule) === 色彩歸類研究 === * 伯林([[:people:Brent Berlin]])和凱([[:people:Paul Kay]]): [[:basic color terms|基本色彩詞語]](Basic Color Terms, 1969) ** 基本色彩詞語([[:basic color terms]])規律: (1)只有一個詞素; (2)不被其他詞素包括; (3)不被限定在少數幾個[特定]事物; (4)普通且眾所周知的 ** 中心色彩(focal colors) ** 基本色彩等級體系: * 凱([[:people:Paul Kay]])和麥可丹尼爾([[:people:Chad McDaniel]]): [辨色力的生理基礎] === 基本層次論 basic-level === * 布朗([[:people:Roger Brown]]): 《人們將怎樣稱呼一個事物(How Shall a Thing Be Called?)》(1958),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1965:317-321) ** 基本層次:特定的稱呼在範疇劃分上有優勢地位的特定層次。 ** 第一層次(基本層次)的特徵: (1)特殊活動的層次;(2)最早被認識的層次;(3)名稱最短被且使用最頻繁的;(4)一個範疇劃分的天然層次; * 伯林([[:people:Brent Berlin]]): 墨西哥澤套族(Tzeltal)分類研究。 * 埃克曼([[:people:]]): 基本人類感情與面部表情 * 羅施([[:people:Eleanor Rosch]]): [[:prototype theory|原型效應]] ==Ch.4 理想化的認知模式== * 理想化的認知模式 =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ICM ** 以ICMs 的結構方式來組織我們的知識,而範疇結構與原型效應是這個組織結構的副產品。 ** [共通的心智模式, 共有知識](藍文欽, 2010/05/18) ** ICMs 的四個觀點(理論); 知識的完形結構: *** 菲爾莫爾的結構語義學; 命題結構(propositional structure) *** 萊科夫(Lakoff)和約翰遜的隱喻轉喻理論; 隱喻映現(metaphoric mapping)與轉喻映現(metonymic mapping) *** 蘭蓋克(Langacker)的認知語法; [形象-基模]結構(image-schematic structure) *** 福考尼(Fauconnier)的內心空間理論; 各種ICM結構構造出內在的智力空間 * 菲爾莫爾: 結構(frame) ** 巴厘島曆法 * 原型效應 ** 菲爾莫爾(1982): 單身漢(bachelor) ** Sweetser(1984): 說謊(lie)有三個非必要條件: *** 對信念的不忠實 *** 有意欺騙 *** 對事實不忠實 * 群集模式(cluster model): 原型效應的第二個來源 ** 由許多個體認知模式結合起來構成了一個群集模式 ** 例: 母親, 是一個複雜的群集模式, 包含了許多個別認知模式 *** 生育模式: 生育過的人是母親 *** 遺傳模式: 提供遺傳物質的女性是母親 *** 養育模式: 養育一個孩子的成年女性是母親 *** 婚姻模式: 父親的妻子是母親 *** 家系模式: 最親密的女性長輩是母親 ==Ch.5 轉喻模式=== * 轉喻 = metonymy \\ 以事物的部份表示事物的全體。 例:「休士頓,我們有麻煩了。」 ** 人們常常採用某一事物易理解或易領悟的方面,來表示該事物的整體或該事物的其他部份或方面。(p.77[109]) * 原型效應的轉喻來源 * 固有模式 ** 家庭主婦: 社會對於媽媽的固有模式 \\ 「//家庭主婦型母親//這一次範疇,雖沒有正式名稱,但卻是存在的。它對文化期望中的母親應該是什麼樣的下了定義,正因為如此,便產生了原型效應。總的來說,在我們的文化中,家庭主婦型母親與非家庭主婦型母親相比,被認為是母親的更好例子。」(p.79-80[112]) ** 工作形母親、未婚母親 ** 兩種類型的//母親//模式:(p.82[116]) *** 群集的認知模式; *** 一種固有模式。它是個轉喻模式,在該模式中,//家庭主婦型母親//這個次範疇可以表示整個範疇,並且可以給各種文化期望下定義。 *** [代表性結構]: 這兩種模式都引發了原型效應,但方面不同。它們共同形成了一個合成的原型結構:..... 該合成原型把人們所稱的代表性結構(representativeness structure)強加於母親這一範疇之上。 **** 這種代表性結構是線性的,它們只關注事物與其原型的接近程度,因此大多數存在於體現範疇特徵的認知模式中的豐富多彩的結構被遮掩掉了。代表性結構雖然是真實的,但他們仍只不過是認知模式的投影。 * 放射形結構(radial structure) ** .... [一些]次範疇都被認為是從中心體派生出來的分支偏向 (p.83) ** 在該放射形結構中,有一個中心體及許多慣常的變體,而那些變體是不可根據一般規則來預測的。 *** [非放射形結構範疇]: 範疇通常被認為是由中心體加上一般規則生成的......正如我們給範疇這一術語所下的定義,它並不是放射形結構的。 ===轉喻的一些類型=== * 社會性固有模式 * 典型的例子 * 理想化 * 完美典型 * 具有生成力的例子 * 次模式(sub-model) * 突出的例子 ==Ch.6 放射形範疇== * 放射形範疇: 一個範疇與其次一組範疇呈現放射形結構: 它有一個中心的次範疇, 由一組群集的認知模式所定義(生育模式、養育模式等等); 此外, 還有一些非中心的外延, 它們不是中心次範疇的特例, 而是它的各種變形。(p.91) ** [變形的外延範疇]: 這些變形並不是按照一般規則從中心模式中生成出來的,而是根據慣例延伸而成,並且必須一個一個來加以掌握。(p.91) ** [中心模式決定外延的可能性]: == Note == == Metadata/Backlinks == {{backlinks>.}} {{tag>categorization cognitive_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