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onstruct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s: how many papers does it take to make a PhD? / Hagen (2010)== **Citation** - Hagen, N. (2010). Deconstruct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s: how many papers does it take to make a PhD? Scientometrics, 85(2), 567-579. **Keyword** - 解構博士論文:要多少文章才能造就一個博士? ==Abstract== 準備好一堆共同發表的論文,已經是自然科學與生物醫學博士論文的常規了。但是對於博士候選人與他的共同作者,在共同發表論文中的應該如何分配學術聲譽,仍未有定論。 各種不同的博士課程規定,都傾向規定需發表某數量的論文以供評估,有時還規定必須是論文的主要作者。 * 使用調和計算(harmonic counting)來量化論文共同作者的貢獻度。 * 根據書目計算,實際上的科學生產需求論文數,平均為 1.6 篇論文貢獻度。 * 比較以往資料,發現近二十年來博士候選人發表的數量減少,而每篇論文的共同作者數量增加。 ** 作者認為改善這種基準偏移症狀,應該採用正確的作者貢獻度評估方式,作為博士學位的標準,並長期追蹤變化。 * 調和作者貢獻度計算,也能用於跨學科與機構間,不同博士課程的科學產出分析。 * 將書目計量基準與當前狀況並置,能有助於發展出有效且有意義的標準,作為博士課程的跨國間品質保證。 ==共同作者貢獻度的調和計算== 設一篇論文的貢獻度為1,當有N個共同作者時,排名第i個作者的貢獻度為: \\ //i//th author credit = (1///i//)/[1+(1/2)+...+(1/N)] ^ 作者數 ^ 第一作者 ^ 第二作者 ^ 第三作者 ^ | 1 | 1 | | | | 2 | 0.66 | 0.33 | | | 3 | 0.54 | 0.27 | 0.19 | == Note == 為何博士論文發表的生產率降低?品質大不如前?或是因為博士生員額增加,但可發表期刊數量並未增加,刊登競爭激烈而導致平均每人可發表論文數減少,並且必需「交疊發表」以保證學術出版?或是因為當前研究難度與規模增加,無法如二十年前以個人規模進行研究發表? 如何透過量化檢驗這些假設? 計算跨年期標準化論文在學術生產上的貢獻度?[國內可發表期刊論文數量、國內國外投稿比例、博士候選人數量] == Metadata/Backlinks == {{backlinks>.}} {{tag>scientometrics}} **file link** - [[google.s>hagen n. 2010 . deconstruct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s how many papers does it take to make a phd|Google Schloar]], [[xxcfile>hagen n. 2010 . deconstruct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s how many papers does it take to make a phd|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