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childhood difficulties / Butler (1985)== **Citation -** Butler, R. J. (1985).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childhood difficulties. In N. Beail (Ed.), Repertory grid technnique and personal constructs: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 educational settings (pp. 27-46). London: Croom Helm. **Keyword -**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people:George Kelly]] ==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childhood difficulties == 應用[[people:George Kelly]]根據[[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所發展的[[:Repertory Grid Technique]],對孩童心理障礙的臨床研究。由於孩童年紀較小,原本為成人對象所設計的元素或構念取得技巧,如 Triad method ,不適用於此研究的對象。因此研究者需要使用一些變通的方式,以建構出受測對象的元素與構念。這些資料收集的過程,在此報告中都有描述。 === 資料收集 === ==== 選擇元素 ==== Butler 先提供元素的藍圖。他根據:(1)孩童年紀的語言能力與;(2)研究問題內涵,選擇元素的架構與清單。Bulter列出了三種主要元素的類型:人物、情境、自我。由於對七八歲以下的孩童而言,語言文字的呈現太過於抽象,因此元素需要以實際的東西來代表,如不同的積木、照片、孩童的畫作等等。Salmon(1976)認為,幼童對可以被實際上移動的元素較樂意進行判斷。 ==== 取得構念 ==== 由於Triad method無法應用在孩童對象,因此必須選擇其他取得構念的方法。 - 描述(descriptive exercises) - 對照(contrasting exercises) - 分類(categorisation) - 自評(self-evaluation) - 肖像畫廊(portrait gallery) ==== 元素分派 ==== 填入方格中的值。幼童必須設計各種活動以取得構念與元素的相關性資料。 - 分類(categorization) - 排序(ranking) - 評分(rating) === 案例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