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live in the future here s how it works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 / Bilton (2010) **Citation** - * Bilton, N. (2010). 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 Why Your World, Work, and Brain Are Being Creatively Disrupted: Crown Publishing Group. * Bilton, N. (2010).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Facebook, iPad, iPhone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 (王惟芬, 黃柏恆 & 楊雅婷, Trans.). 台北市: 行人. **Keyword** - [[:reading]], [[ePublishing]] == Content 第一章:兔女郎、市場與底線:領路的色情產業 \\ 色情產業是付費內容新型態的先行者 第二章:抄寫的僧侶與漫畫書:OK──你曾經度過這種難關 \\ 對新事物的非理性恐懼。簡短資訊的需求一直存在。 第三章:你的認知路線圖:錨定社群 \\ 資訊媒體協助人們活在想像共同體中。 第四章:建議與群:相信電腦與人類 \\ 人對於社群資訊的依賴性。 第五章:當外科醫生玩起電動遊戲:我們不斷變化的大腦 \\ 網路閱讀對人類認知的正面影響。 第六章:我在中心點:「私」經濟的興起 \\ 以我為中心,方便的資訊獲取與內容。 第七章:警告:前方危險:多樣、多重工作的多工族 \\ 大腦多工處理。 第八章:未來的面貌:一個改變的策略 \\ 斷尾求生。 後 記:他們為什麼不回來了 ==== 讀者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 P. 109. [[:people:Benedict Anderson]]: 想像的共同體 [[:imagined communities]]. > 民族是想像的,因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成員,也不可能認識他大多數的同胞,和他們相遇,甚或是聽說過他們,然而,他們相互連結的意象卻活在沒一位成員心中。[P. 107.] ==== 魚群的決策 * 研究者 ** 雪梨大學 University of Sydney, [[:people:Ashley Ward]] ** University of Leeds, [[:people:Jens Krause]] ** 2008 有其他魚時,會根據其他魚的決策做決策。否則自行決策 p.148-153 ==== 影響群體決策數量 * 研究者 ** 雪梨大學 University of Sydney, [[:people:Ashley Ward]], ** University of Leeds, [[:people:Jens Krause]] 德國科隆電視台實驗 百分之五數量的人,可以影響群眾決策的結果。 p.148-153 ==== 群體智慧 Swarm intelligence 電腦科學家 赫拉爾‧貝尼 [[:people:Gerardo Beni]] 群體可以不知不覺間,聯合起來解決龐大而難以管理的問題 p.148 ==== 新聞閱讀與搜尋 > "如果消息是重要的,它就會找到我" (找到我的消息,會是重要的。) somewhere in p.148-153 ==== 數位移民 P. 118 * [[:people:Mark Prensky]] 提出 [[:Digital immigrants]] 數位移民 與 Digital natives 數位原住民 的概念。 ==== Lippmman vs Dewey 對新聞媒體溝通之論爭 [[:people:Walter Lippmann]] vs. [[:people:John Dewey]], P. 280. ==== 中介現實 * [[:people:Steve Mann]], EyeTap. P. 285. * [[:people:Gordon Bell]], SenseCam. P. 286. == Note == Metadata/Backlinks {{backlinks>.}} {{tag>reading epublishing}} **file link** - [[google.s>bilton n. 2010 . i live in the future here s how it works|Google Schloar]], [[xxcfile>bilton n. 2010 . i live in the future here s how it works|X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