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l Popper [波柏] [[:philosopher]], [[:scientific philosophy]] === Popper 的主張 from - [[:study:Hollis, M. (2002).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Hollis, M. (2002).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2 ed.): Cambridge. #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有共同遵守的科學性原則**: \\ > 在另一本書 〈歷史主義的貧困》中,波柏攻擊馬克思和黑格爾的歷史論,後面兩人認為除了自然法則之外還有歷史法則。相對於自然世界, 人類社會以及社會科學的特殊之處在於人類歷史的辯證過程。波柏高舉自然主義的旗幟,主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一種的, 研究大自然的科學方法同樣適用於研究人類的社會活動。這套方法就是波柏的「臆測與拒斥」。它不但是科學哲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主張, 它也衝擊了那些不使用這套方法切入社會的社會科學家。 (p.104-58) # **反對以「客觀經驗」作為科學性與否的判準**,並批評偽科學\\ 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佛洛伊德的心理學、阿德勒的心理學。 # 「**判別理論科學地位的標準在理論的可否證性、可駁斥性、或者可測試性**」\\ 「真正的科學理論都有被推翻的風險,偽科學和形上學則不會。相對應來說,這就是批判思考與教條式思考的差異,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的不同。批判思考接受經驗證據的反例,教條式思考不考慮任何反例。」(p.106) # **反對休謨的被動性認識論**\\ 休謨與十八世紀對人類如何擁有概念以及如何學習想法,認為:「知覺印象和單一的經驗激發了人類的觀念。單一知覺經驗的重複出現引發了概念的產生,兩個先後不同知覺經驗的重複出現(因果關係)則導致觀念的結合, 因此,觀念的結合最終形成一個反映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的概念結構,也正是因為這個概念結構,人類期待下一次能知覺到同樣規律。從單一知覺經驗的重複出現到概念的形成,最重要的關係就是「相似性」我們可以籍由「紅色」這個概念來認知兩塊顏色相近的紅布。直此,人類知識是建立在自然規律所激發的概念架構上。 」(p.107) # **反對經驗實徵科學**\\ 反對歸納邏輯(由多次經驗觀察結果)所進行推論的在科學研究上的有效性\\ 「科學並沒有辦法提供不可能為錯的確定真理,人類追尋真理的路也沒有盡頭。檢證真理的目的並不在消除所有為假的假設。每當有一個假說沒有被否證站刪除時,同時就有許多與它相衝突的假說也存活下來。邏輯只告訴我們哪些理論是錯誤的,雖然科學是在淘汰被否證的理論,留下那些通過測驗的,但留下到的理論並不是獨斷的,仍是必須要接受挑戰與討論,並加改進。」(p.110)\\ Popper: 「客觀科學的經驗基礎已不再是絕對的。科學並不是奠基在堅實穩固的基礎上。科學理論的形成就像一棟以木樁架構在沼澤上的建築。雖然木樁由上而下深入沼澤,但卻碰觸不到任何堅固的基底。我們停住不將木樁往下紮,並不是因為探到了穩固的地基,這完全只是我們對木樁支撐建築物的強度已感到滿意,至少就目前為止而言。」(p.110-1) * 對Popper的批評 # 否證邏輯跟歸納邏輯一樣不可信,因為沒有理由偏好為被否證的理論 # 評斷是否可以否證另一個理論也是一種詮釋,仍有爭議空間 ===Popper 的三個世界=== * 第一世界:客觀物體的世界 * 第二世界:主觀概念的世界 * 第三世界:客觀概念的世界 > Since Brookes (1980), LIS has used Popper’s (1975) Three Worlds concept to describe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study:spink_a._cole_c._2004_._a_human_information_behavior_approach_to_a_philosophy_of_information|Spink & Cole, 2004]]) ==Meta== {{backlinks>.}} {{tag>philosopher scientific_philosopher scientific_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