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utz, Alfred== **Alfred Schütz (Alfred Schutz) / 舒茲** (1899-1959) __舒茲(Alfred Schütz)__是一位哲學家與社會學家。他生於奧地利,並在維也納學習法律與社會科學。畢業後在銀行工作,終其一生到去世前三年,他的正式職務都是在銀行中工作。1932年,出版了《社會世界的意義建構》。1939年移居美國,慢慢進入學術圈,並1943年成為紐約的新社會研究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的講師。到1956年才辭去銀行工作,成為專任教授。但三年後,即1959年病逝紐約。 他的研究主要是現象學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初期主要受到[[:people:Edmund Husserl|胡塞爾(Edmund Husserl)]]、[[:people:Max Weber|韋伯(M. Weber)]]等人的哲學與社會學的影響。到美國以後更進一步接觸到美國[[:Pragmatism|實用主義哲學]]與[[:Chicago School (Sociology)|芝加哥社會學派]]的影響,如[[:people:John Dewey|杜威(J. Dewey)]]、[[:people:William James|詹姆士(W. James)]]、[[:people:George Herbert Mead|米德(Mead)]]等人,他的思想與理論也發展成為社會意義建構理論,與知識社會學等方向。 舒茲最主要的學術成果,是發展了以胡塞爾現象學為基礎的社會科學哲學,最早即1932年,出版的《社會世界的意義建構》,後來1967年出版的英譯本改名為[[:study:Schutz.(1991).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社會世界的現象學》(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雖然舒茲從未成為胡塞爾的學生,但是這本著作出版後受到了胡塞爾的注意,一直到胡塞爾去世之前,舒茲一直與他保持聯繫。 舒茲到美國後,其理論發展成為社會意義建構理論,與知識社會學。但是因為還未開始專注在學術論著便過世了,其後的理論為他的學生 [[:people:Thomas Luckmann|Luckmann]] 所繼承,進一步建立其建構主義取向的社會學與[[:sociology of knowledge|知識社會學]]。 *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schutz/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Schutz ===行動=== Schutz 定義行動(action)是「行動者一種自我意識地計畫的人類[實施](conduct)」。(Natanson, 1991:10) * 行動相關概念詞彙整理: ** [動作](act):\\ 是已完成的行動(Natanson, 1991:10)。包含有意義的與無意義的生活經驗;如生理反射行為、自動性行為(如筆跡)等無須經過反省注意的經驗,就是無意義的。(盧[譯]:「行為」)(1945c, 多重現實。可參見中文本「舒茲論文集(一)」,頁239-240。 and Schutz, 1962:210-11) ** [實施](conduct): \\ 由自發[生活]中[產生],經反省後,具有主觀意義的經驗。(盧[譯]:「舉止」)(Schutz, 1962:210-11) ** 行動(action): \\ 以計畫為基礎的[實施]。(Schutz, 1962:210-11) ** 表現(performing): \\ 為了實現計畫,而有意向目的的行動。可以外顯(overt)或內隱(covert)的,內隱的表現就是思考,外顯的表現就是勞動(working)。 ** 勞動(working): \\ 為了實現行動的外顯活動。(Schutz, 1962:210-11) * 意義: ** [define]: 是「以當下反省態度詮釋過往經驗的結果」,而非「浮現在自我意識流中某種經驗的根本性質」(Schutz, 1962:210)。 ** [extent:主觀行動意義]: 行動者主觀地賦予其行動的意義,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Schutz 認同 Weber 對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設定。) ** [extent:客觀意義]: 所有的原始經驗意義都是主觀建構的。在社會中人透過互為主觀共享類型化來建構客觀意義。(Schutz 認為個人主觀意義如何外延到客觀社會) * 情境 ** 行動者自身主觀地在情境中形塑行動的意義。此情境稱為意義脈絡。在意義脈絡中能提供詮釋基模的部份稱為詮釋脈絡。 ** 根據W. I. Thomas 的定義情境論,人透過對情境的界定建立意義。 * 計畫、預想 ** 計畫:在想像中將預期的行動予以具象化,投射為已經執行完成的情形;想像未來已完成的行為,將自身置於未來完成式中。 ** 利用個人的「傳記情境結構」與「現有知識倉儲」建構/投射出對未來的假設。 * 動機: ** 由過去歷史與事件所決定的稱為原因動機(because motives);形成一客觀範疇 ** 由未來行動所要實現的目的所產生的稱為目的動機(in-order-to motives);形成一主觀範疇 ===互為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 ===類型化(typification)=== * 人透過類型化建立內在經驗間、外在客體間、與內外在間的連結 * 人的基本類型化包括了「傳記情境結構」與「現有知識倉儲」 * 類型化的理想型(ideatype)構成了個人世界、處理個人經驗。這些建構又反映出行動者對情境的認識。 ==concepts== [[:daily-life-world]], [[:multiple_reality]], [[:intersubjectivity]], [[:knowledge-at-hand]], [[:typification]], ==works== * [[:study:Schutz, A. (1991).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 [[:study:Natanson, M. (1991). Introduction|Natanson, M. (1991). 導論 (盧嵐蘭, Trans.). In M. Natanson (Ed.), 舒茲論文集一 (pp. 1-22). 台北: 桂冠.]] * [[:study:Schutz, A., & Wagner, H. R. (1970). Alfred schutz on phenomenology and social rela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books about schutz=== * [[:study:Thomason, B. C. (1982). Making Sense of Reification|Thomason, B. C. (1982). Making Sense of Reification: Alfred Schutz and Constructionist Theory]].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related== **Related people** * 齊默爾 [[:people:Georg Simmel]] * 米塞斯 [[:people:Ludwig von Mises]] * 韋伯 [[:people:Max Weber]] * 胡塞爾 [[:people:Edmund Husserl]] * 彼得.伯格 [[:people:Peter L. Berger]] * 拉克曼 [[:people:Thomas Luckmann]] ==Meta== {{backlinks>.}} {{tag>Sociology Sociologist phenomenology Aust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