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與社群@圖書館的原鄉路研討會

Web 2.0

對許多人而言,是一直要到「部落格」「Web 2.0」這些潮詞(buzzword)在大眾媒體上橫空出世,才發覺網路世界突然變了。這些變革絕非一夕之間形成,而是長久逐步發展,時時演變,絕無終點。我曾經歸納了四種當代的資訊技術變革的方向:

  • 更低的資訊編碼與流通成本:

    由於網際網路出版與流通技術的成熟,幾乎人人都能以極低的成本製作出眾人可以取用的資訊。
  • 更佳的交換與通透性:

    各種技術標準與規範的普及,使得資訊可以擺脫載體的侷限。如各種網路服務的混搭(Mashup)的應用。
  • 更低的搜尋成本:

    網際網路資訊檢索技術的進步,徹底改變了人們使用網路資訊的行為。按下一個搜尋鍵,就可以穿越各種目錄與首頁導覽的階層架構,直接取用到資料內容。
  • 個人可識別性:

    被編碼過的網際網路絕非匿名者的天堂,其實是任何一舉一動都會被紀錄與傳播。因此,個人不必要「埋身」於組織之下,才能換取足夠的傳播資本。

光看文字也許難以理解,如果想對這些變化有切身的了解,我會建議:先建立一個自己的部落格吧!並且維持下去。不要透過那些翻譯的文獻與外電報導。這時候才能真正的體認到這些技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對於圖書館事業中的各位:也許你是館員、學生、學者、服務提供者、閱讀愛好者們,應該如何展開這一段,只屬於你自己的部落格之旅?以下是我的旅遊指南:

路線一:真誠的為自己

首先,不要想著你要開設一個多麼成功的Blog。不論你在現實世界是多麼偉大,或是多麼渺小,第一篇文章看起來都只是剛發芽的小青苗。單純,平實,無華,這一切都很好。保持你真誠的生活感,簽上你自己的名字,那怕是代號也無妨,要為自己的看法負責。也許沒有太多人知道,但是一定要有一些人看到,如同學、朋友、同事。

我要告誡各位,不要經營以機構為名的部落格,也不要經營知名不具人格模糊的部落格。因為那些東西沒有靈魂,那只是公告欄,剪貼簿,資訊匯集服務,他們有他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但那不是以真誠與熱情為氣血,以社群互動為骨肉的部落格。

不想寫部落格有很多因素,也無法勉強。但最常見的理由,卻也是最無法成立的理由,就是認為自己寫的都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浪費地球的資源來看我的文章云云。可是,我與我周遭朋友一致的發現是,任何你覺得不重要的資訊,其實會對其他的人有重要的影響;最熱門的文章往往是不經意寫出的,費心撰寫的反而乏人聞問。這就像是蝴蝶效應,即使只是隻字片語,也有可能隨著網際網路連向地球的另一端,發揮龐大的影響力。

寫出你自己的生活,紀錄你自己的看法,與你的身邊分享,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想很多人早就已經這樣做了。在我心中,這些芝麻小事般的部落格,都比翻譯外國「介紹何謂Web2.0」的學術譯文,更具可信度與參考價值。因為他們一個個都是實踐在生活中的行動研究者,用第一手的角度報導他們對日常生活世界的觀察與心得。

路線二:選擇有熱情的主題

如果你喜歡閱讀,那我會想問你喜歡閱讀哪一類的作品或書籍;當你說出你喜歡的文類,那我會問你喜歡與不喜歡的流派;當你說出喜歡的流派,那我又會問說哪個作家你喜歡,哪個作家你比較沒感覺,或是哪個作家雖然不再那個流派中但你也很欣賞。

知識就是這樣一件事情。當一個人喜歡上某件事情,他一定會想知道更多。當他知道更多,收集更多資訊,他會以「分類概念」來概化,或區隔過多的資訊。這就是知識的深化與建立。「職稱」與「專業」是二十世紀現代化社會,為每一個獨立個人所貼上的分類標籤。但是進入廿一世紀,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取得另一組分類標籤體系:有熱情的嗜好主題。一個人必須選擇他所偏好的,就像選擇喜歡的音樂或食物一樣。一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涯,也一定可以(也必須)選擇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主題與路線。二十世紀現代主義社會,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現代體系舖天蓋地對人類主體性的規範與宰制。那麼,嗜好熱情正是廿一世紀初給人類主體性與自律性最大的救贖機會。

網際網路資訊技術的發展加速了這種典範轉移的過程。當你在網路上收集、書寫更多你喜愛且有熱情的主題,搜尋引擎就會給與你的網頁更高的關鍵字排序積分,而一般的讀者也就越容易透過你找到相關的資訊。民眾知識探索的入口,已經從圖書館目錄轉到網際網路檢索上了。然而,我並不認為這會對圖書館員的專業會帶來威脅;相反地,這只是個考驗。真正有料的圖書館員–或者說是一直自我期許是「知識服務專家」「知識守門員」的圖書館專業人士–會掌握機會「展現專業能力」,在這個開放的網際網路上表現出來,自然會成為群眾所信賴的資訊來源。

將來有一天,名片上印的除了職稱之外,也許也會印上你個人的興趣主題與關鍵字。

路線三:主題社群

我有太多理由需要強調社群的存在了。人不可能孤獨的活著。人的任何書寫、創作都隱含著一個「讀者」,即使那個讀者只是自我虛擬出來的範式。因此,社群的存在可以幫助了解「大家在想些什麼」。另外,社群也能幫助每一個篩選資訊。現在社會的資訊太多,社群的存在可以幫助每一個人匯集與篩選值得吸收的資訊。

在一個個人的部落格中,就有好多個社群存在。部落格的留言板是一個小小的社群;每一篇文章的留言也可以是一個小小的社群;一篇介紹性的文章中的參考連結也算是一個社群;部落格邊欄的「我的好友連結」也是一個社群。更不用說最近當紅的Facebook, Twitter, Ning, Google Open Social 等等服務了。一個部落格本身就足以建立起多元且綿密的社會關係之網。

我不認為現在的網路主題性社群能夠取代現實生活中的專業或學術社群,但是我認為這是一段「社會系統重構」之路。網際網路空間所形成的意義之網,一定在未來的傳播系統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與角色。在大眾傳播中是如此,同樣的在學術傳播中也必然是如此。

小結

這三條路線並沒有「優」「劣」的關係。我認為,一直都維持在第一條路線,其實就是一件很美妙的旅程了。

但是,我規劃的這三條路線是有順序關係的。「真誠」與「為自己負責」是建立信任以及所有價值的基石。

在今天,如果要確定一家餐廳好不好吃,我認為大家會更相信自己在網路上找到的「部落格食記心得」而更甚於「媒體廣告資訊」。這是因為大家不相信廣告媒體,也就是廣告媒體的社會信用破產。在2008年台灣Blog現象中,我認為最令人失望(也許某些人認為是希望)的是許多部落客賣掉了他們的真誠,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發展著部落客植入性行銷產業體系。這只是不真誠的事例之一,我相信只要社會存在的一天,便一定會發展出各種形式的「搭便車」(free rider)類型的侵佔公共財行為。

在圖書館事業中,對網路媒體的運用仍然保持著樸素的樂觀,但也相對的投入的較少。我這次是個引子,將來我們希望能透過各位自己的實踐與體悟,發展出真正符合在地需求的新時代圖書館資訊服務。

註:本文將在2009/1/16 「圖書館的原鄉路」研討會下午場發表,對象是一般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原本想是座談應該不用寫稿的,沒想到還是會被要求要提供一份「大綱」,所以這是應主辦單位要求所寫的文稿。

Photo

  • BigBlogBang by Smeerch http://flickr.com/photos/smeerch/324835309/ (licenses CC by-nc-sa)